#张月光

上周参加百度世界大会 听了妙鸭相机创始人张月光的分享 让我震撼了 妙鸭就是那个23年刷屏朋友圈 让所有人都去拍写真照的爆款AI应用 这次他来聊新创业项目 一个AI陪伴+游戏化的产品 花了整整1年半才打磨到即将公测 1年半是什么概念? 大模型迭代好几代 无数产品从爆火到消失 融资环境天翻地覆 这个时间够AI圈做40个"一句话生成XX"的产品 拿5轮融资、裁3次员工、转4个方向了 他居然在做一个需要长周期打磨的"慢"产品 三个致命洞察 张月光先给了一组数据 整个AI陪伴赛道,所有产品加起来 DAU才勉强过千万 、Talkie、星野这些头部产品 数据看起来很美 但商业化情况……大家心知肚明 说白了就是: 投资人爱看数据 创业者爱讲故事 用户爱薅羊毛 他总结了三个致命问题: 1 用户门槛太高 成年人不愿意自己捏人设、编故事 心智成本太高 2 商业模式太弱 卖token?卖会员? 这年头谁还为聊天买单 3 产品同质化 全都是聊天机器人套个皮 换汤不换药 游戏化才是真解法 他给出的答案是:游戏化 但不是简单地把乙女游戏加个AI功能 而是从底层逻辑重新设计产品 核心逻辑反过来: 以AI互动为核心 游戏化是为了降低门槛、丰富交互、完善商业 三个维度的解法: 第一,把角色从UGC变成PGC 平台提供美术、人设、故事 用户不需要自己想象 直接降低50%使用门槛 第二,多模态交互 不只是文字聊天 还有语音、表情、触摸反馈 不同部位、不同动作 AI给出的反应都不一样 第三,游戏化商业模式 不是卖token 而是卖服装、道具、场景 线下周边、联名款、限定版 最震撼的细节 现场播放了触摸系统的演示 同一个部位的触摸 在不同剧情进度、不同时间点、不同情绪状态下 AI给出的反应完全不同 这些条件组合起来 可以产生几百种甚至上千种不同的交互反馈 还有对话系统 为角色设计了200+属性 为用户设计了100+属性 角色会随着剧情发展真的"成长" 不像某些AI陪伴产品 第一天和第100天跟你说的都是 "主人,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慢公司逻辑 我最想搞清楚的问题是: 为什么要花1年半? 他说:在AI应用领域 慢反馈的长周期产品 可能比快速迭代的产品更有机会 为什么? 因为大厂做不了慢的东西 如果一个项目需要1-2年才能看到结果 在大厂内部基本上是"死刑" 用大厂的话说: "这个项目Q3能看到数据吗? 不能?那你Q3能看到你的工位吗?" 但AI陪伴+游戏化这个方向 注定需要长周期打磨: 美术资产需要大量时间积累 剧情内容需要反复调优 交互细节需要精细打磨 商业模式需要慢慢验证 这种"1-2年才能看到结果"的项目 反而是创业公司的机会 就像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 哪吒动画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都是慢工出细活的结果 我的思考 听完整场分享 我突然意识到: 在AI创业圈 可能存在一个被忽视的机会窗口 那些需要长周期打磨 大厂做不了 但真正有价值的方向 大厂擅长的是"快速复制爆款" 不擅长的是"慢慢打磨原创" 前者需要执行力 后者需要耐心 而耐心这玩意儿 在KPI体系里是不值钱的 所有人都在追求"快" 快速验证、快速迭代、快速融资 但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可能恰恰需要"慢"下来 那些现在看起来"慢"的公司 可能会在1-2年后给整个行业一个惊喜 毕竟,真正的好产品 从来都不是抢出来的 而是磨出来的 AI创业不是短跑,是马拉松 那些在起跑线上就冲刺的人 跑到一半就趴下了 反而是那些慢慢加速的选手 最后可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