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投放

0xNorth
1周前
做了两三个月AI产品的KOL市场投放,分享一些亏钱经验,希望能帮到行业中的各位朋友们。(这是一篇吐槽干货贴,也找合作) 做这个工作很大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把钱高效率的花出去,以及如何不被买平台数据的假KOL诈骗。 市场在投放时的主要职能是:如何高效的花钱,这包括了时间效率和经济效益。 即时间单位内的花钱带宽,和每一分钱带来的可量化的收益,例如:CPC、CPA等。并对增长侧最关心的指标进行持续优化。例如你买在A国家和B国家各合作5个KOL,发现B国家平均转化效果更好,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选择在B国家合作10个KOL做进一步验证。 这是一个花小钱探地图,提炼关键信息作为市场假设,并指导下一步如何花更多钱的过程。 如果要更深一步,就可以根据国家、语言、年龄等属性建立用户画像,追踪分析他们在产品内的行为,提炼出一些最大公约数用于给产品方向提供指导性的信息。 从第一步花钱开始,跟KOL沟通合作、签合同等其实是个非常琐碎且麻烦的事情。首先找KOL,初筛,然后再一个个私信过去,等他们回复建立合作意向,再一个个去签合同。这里有大量的信息检索和多轮沟通的体力活。所以最优解是找KOL Agency,他们专门负责帮你做这些琐事,并抽取一定的佣金。这也算是一种信息差套利的生意,这种商业模式也包含了KOL与这些KOL Agency之间的信任关系,极大降低了沟通成本。 这里就引出了KOL Agency的两个关键能力:1. 对KOL内容排期的把控能力;2. KOL池子的平均质量。 市面上其实现在有不少做KOL Agency的团队,我不得不说,这是个未被标准化、严重鱼龙混杂的行业。所以千万别只跟一家合作,你应该一上来就找好几家,每家挑几个KOL,对比下他们能力差异。因为KOL Agency非常多,所以KOL们在接到不同Agency的商单时是会在心里排优先级的。有的KOL收完定金,视频还在频繁更,但就是一直拖着你这边的稿子。原因只有一个,这家Agency在人家那分量不够,因为有别的Agency能源源不断的提供优质商单。 这就是第一项能力“对KOL内容排期的把控能力”,这直接决定了你做市场时的花钱效率。 关于KOL池子的平均质量,我实在是不吐不快。我自以前在WEB3行业已经在推特见过大量诈骗KOL,买了一堆粉丝再随便发点内容,就能骗到很多项目方的商单。没想到这个问题在AI行业也是如此常见。且KOL Agency其实也无法避免自己的池子里没有诈骗KOL,因为这需要他们合作过的甲方给数据反馈,他们才能有这个信息。我愿意相信他们的职业素养。 然而世界总是充满bug。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我做了两个月市场所总结的这些我以为的最基础的经验,却是很多所谓做了多年市场经验的人完全不懂的呢? 我曾经决定从产研团队转到业务岗,就是当年在带着技术团队累死累活加班卷各种功能后的深夜自我反思:“我们在中后台卷的时候,前台那些人到底在干什么?” 在合作过大量既不懂业务逻辑,也不懂产品,还不懂技术的业务职能的人之后,我实在忍无可忍决定自己从0学习了解增长这个领域。在这次和KOL Agency合作还能上当之后,我必须要写这个帖子,呼吁行业各位一起多清理些劣币,这样大家的工作都可以轻松很多。内容浏览量,评论等其实都是可以买的,各社媒平台现在都有非常成熟的供应商提供这些服务。 如何量化一个KOL合作后带来的实际效果,你只需要让KOL的内容里发你的产品链接的时候带上UTM,这样你用可以从数据层面追踪到这篇内容给你带来的实际转化。有多少人从KOL这点进你的产品,有多少完成了注册,他们又使用了你的哪些产品功能等等。这些东西也非常简单,直接问AI就可以了。不要看只看CPM,这个数据是可以买的。要通过CPC和CPA来交叉验证CPM的有效性。也千万别以为做投放就不用看CPC和CPA,投放是让真实用户看,不是让供应商养的水军号来看。至少被骗也要知道自己被骗了,而不是下次继续向骗子付费。 至于如何预防被骗,需要自己看KOL过去几篇内容里点赞、评论和内容浏览量的情况。高质量评论是买不来的,如果点赞、评论数和浏览量明显不匹配,或者评论里有大量看起来像AI生成的回复,那大概率是诈骗KOL。在告知合作的KOL Agency哪些是骗子后,对方说我这边精细化评估是领先的。我真的非常想吐槽:”以前和你合作的那些甲方业务岗的人,就是我决定从产研团队转到业务岗的主要原因”。 希望行业中有越来越多靠谱认真做内容的KOL,不然有预算却很难花出去的感觉真的非常难受。也欢迎靠谱的KOL Agency或者KOL来联系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