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误区

sitin
3天前
最近发现,很多人其实都陷入了一个学习误区: 每天忙着看课、读书、刷资料,看似特别充实,但问题在于——学完就放下了,没有任何实际产出。 这种所谓的学习,其实和“看剧”没什么本质区别,都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 在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一定要和输出、赚钱、或者副业实战深度绑定。 只有输出,才能倒逼输入的质量;只有实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收入。 比如,你可以通过输出来搭建内容素材 → 吸引流量 → 促成成交 → 形成现金流。 而一旦有了现金流,你就能够投资更高价值的学习资源 → 做出更优质的内容 → 进入一个正向循环。 相反,如果只是漫无目的地学,却没有输出: 学习效果差 → 变现困难 → 花钱买课却无回报 → 缺乏反馈 → 越来越没动力…… 这就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负向循环。 我认为,学习的终极意义在于创造价值——哪怕只是赚到第一块钱,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鼓励。 尤其在做海外副业这件事上: 光学不做 = 永远纸上谈兵。 真正的门槛,在于“持续上产品”、在于“反复刻意练习”。 你得不断尝试、上架、迭代,才能慢慢摸出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打法。 所以不妨每天问问自己: 1.今天我做出了什么具体的东西? 2,我离“赚到钱”更近了一步吗? 3.发了几条朋友圈? 4.更新公众号了吗? 5.Twitter、小红书、视频号……有没有持续输出? 不要只学不做,要让学习落地,让成长看得见。
我就好奇了,到底是谁抱着学好C++啥语言都能轻松的心态去推荐初学者学习的?我怎么就没有感受到有多么可迁移?😅 核心无非是两个:编程范式和生态。 那显然不是所有人一上来做模板就是 policy-driven 的,必然有一个腌入味的过程。那问题是入味了以后如果遇到其他语言,要怎么设计组件?那显然整个设计思路是不太一样的。 还有比如每个语言的内存模型、对象模型、并发模型,以及运行时环境都各有千秋,线程、协程、异步化每家的支持都不一样,同步原语也有很多细微的差别,是直接跑在物理机上还是虚拟机或者解释器上都非常讲究。 更进一步的还有性能观,大家优化目标和技巧基本上像在平行世界一样,底层硬件到高层架构关注点都截然不同,而且又根植在语言的哲学和特性上,很头疼。 关键的问题还有生态,趁手的调试工具和构建体系,以及编译器、库的不同实现,加上那些社区、商业公司驱动的千奇百怪的环境,面对新语言建立不起那种整体图景就非常卡手。 所以那有人宣扬C++学好了啥都不怕甚至捧上鄙视链神坛的,是伪科学;我曾听闻有人向本科生推荐:精通一门语言,最好是C++。精通C++,这个话起码我是从来不敢说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水平有限,没办法一人击穿整个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总的来说,还是“没有银弹”的思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什么足以称得王道的路径,只是有些战术层面上的方法比其他方法更高效。 前辈们还是不要祸害新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