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孙皓
关注
Kurisu Shiina
1个月前
历史的镜像:习近平的剧本,三国暴君孙皓早已写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有一位爱开玩笑的剧作家,在不同的时代,用同样的剧本,换上不同的演员,上演着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大戏。 今天,我们的两位主角,一位是近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另一位则是21世纪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虽然隔着滚滚长江与漫漫岁月,他们却是一对奇特的历史镜像,其相似度之高,足以让最严谨的历史学家也忍不住惊叹一声:这剧本我看过! 一、命运的剧本:当“江东弃子”遇到“黄土知青” 孙皓与习近平的早年经历,就充满了惊人的巧合,仿佛命运早已为他们谱写了相似的序曲。 不幸的父辈:仁君的陨落 故事的开端,要从他们的父亲说起。孙皓的父亲孙和与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都曾是各自时代中备受赞誉的贤良储君、领导人。孙和作为孙权的太子,以其仁德和才能闻名,被朝野寄予厚望。同样,习仲勋作为中共元老,以其开明和正直的作风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中共建政初期就担任宣传部长、政务院秘书长等要职,一度被视为有望步入权力核心的年轻领导人。 然而,命运对这两位贤德的父辈却异常残酷。他们都未能幸免于最高权力的残酷斗争。孙和卷入了东吴后期臭名昭著的“二宫之争”。这场斗争源于他的四弟、鲁王孙霸觊觎太子之位,两人各自结党,将朝堂分裂为两大派系,互相倾轧构陷长达八年之久。年迈的孙权在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被这场内斗消磨了所有耐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纷争:他赐死鲁王孙霸,同时废黜了太子孙和,并将其流放。 孙权死后,幼子孙亮即位,大权旁落于辅政大臣诸葛恪之手。诸葛恪对被流放的孙和深感忌惮,视其为潜在的巨大政治威胁。不久,诸葛恪便以孙和的岳父张休“图谋拥立孙和”为罪名,罗织罪状,派人前往孙和的流放地长沙,下诏赐死孙和。孙和接到诏书后,无力反抗,被迫饮鸩自尽,最终死于非命,其妻张氏亦随之殉亡。 而习仲勋的政治生涯则更为坎坷,历经“三落三起”,几乎每次都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被无情抛弃。早在1962年,他就因一部被认为“为高岗翻案”的小说《刘志丹》而被打成“习仲勋反党集团”的首犯,蒙冤下放,一贬就是数年。紧接着在“文革”的政治风暴中,他又被揪出,遭受了长达八年的批斗、监禁和审查,身心备受摧残。尽管在改革开放后复出并主政广东,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习仲勋是中共高层中极少数公开反对出兵镇压学生的元老之一,并对被迫下台的总书记赵紫阳表示同情。这一举动触怒了邓小平,导致他被彻底边缘化。此后,他实际上是在被软禁的状态下,在深圳度过了自己孤寂的晚年,再也未能返回北京的政治中心。 两位父亲的倒台,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 也彻底改写了他们儿子的命运轨迹。 坎坷的少年:流放地的磨砺 父亲的陨落,让孙皓和习近平的少年时代瞬间从云端跌入谷底。孙皓被流放到故鄣(今浙江安吉),在偏远之地度过了他充满屈辱和不安的青春。而习近平的经历则更为具体和残酷,他因父亲习仲勋被打倒而成为“黑帮子弟”,在北京受尽歧视和欺凌,甚至一度被作为“反革命”关押。 为了逃离北京的政治迫害,年仅15岁的习近平主动报名上山下乡,被下放到陕北的梁家河。在黄土高原上,他经历了七年的艰苦岁月。这绝非一趟浪漫的“体验生活”,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考验。他住进窑洞,与跳蚤为伴,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自己后来回忆,为了证明自己,曾有过“扛二百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的经历。 这些被流放的日子,对任何一个少年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孙皓和习近平失去了荫蔽,尝尽了世态炎凉。据说,由于政治压力和当时的社会氛围,他的母亲齐心曾在一次批斗会上,为了划清界限而“举报”儿子,这无疑给他年轻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同时,由于父亲的政治问题,他的入党之路也异常艰难,尽管积极表现,但入团申请被拒绝了8次,入党申请更是被拒绝了10次之多,才最终获准加入。 昔日的“龙子”,如今的弃儿,这种巨大的落差,以及在底层社会目睹的残酷现实,扭曲了他们的性格,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与猜忌的种子,也为他们日后登上权力顶峰后的冷酷、多疑、刻薄与残暴埋下了伏笔。 浙江的蛰伏与关键的盟友 历史的巧合在他们重返政治舞台后仍在继续。毛泽东去世、文革结束后,习近平得以平反。而在三国,吴景帝孙休即位后,孙皓也结束了流放生涯。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们都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开启了自己真正的政治生涯。孙皓受封为“乌程侯”(乌程即今天的浙江湖州),而习近平则担任过浙江省委书记。 在地方任职时,他们都结识了对自己未来至关重要的政治盟友。孙皓与时任乌程令的万彧一见如故,结为心腹。万彧后来成为了孙皓登基的关键推手。无独有偶,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时,与相邻的无极县的县委书记栗战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者成为了他日后最信赖的左膀右臂之一。 并非正统的继承之路 无论是孙皓还是习近平,他们都不是最初被选定的、最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在孙皓之前,吴景帝孙休的太子是孙𩅦。而在习近平之前,中共的权力交接则陷入了一场更复杂的派系斗争僵局。 当时,政坛由两大势力主导:一是以时任总书记胡锦濤为首的“团派”(共青团派系),其属意的接班人是同为团派出身的李克强;另一方则是以“太上皇”江泽民为首的“江派”(或称“上海帮”),他们绝不希望权力完全落入团派手中。同时,另一位极具实力和野心的“红二代”——薄熙来,则以其在重庆推行的“唱红打黑”模式,高调争取支持,对最高位置发起了冲击。 然而,在权臣的干预下,历史的走向发生了偏转。吴景帝孙休临终托孤于丞相濮阳兴,而野心勃勃的万彧则极力向濮阳兴和另一位权臣张布推荐孙皓,盛赞他“英明果断,有长沙桓王孙策之风”。最终,濮阳兴和张布被说服,废黜了幼主,迎立了孙皓。 同样,在中共高层的权力博弈中,一场惊天动地的“薄熙来事件”彻底打乱了原有的接班布局。薄的倒台,为各方势力的妥协创造了契机。在江派与团派互不相让、无法接受对方人选的情况下,身为“红二代”、受到党内元老普遍信任的习近平,成为了最终的妥协人选。江泽民、曾庆红等元老最终选择支持他,是因为他们认为,习近平派系色彩不明显,为人看似“老实厚道”,上台后易于控制,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就这样,习近平作为各派系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被推上了接班人的位置。 完美的伪装:被隐藏的内心 在即位之前,孙皓和习近平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公众形象。孙皓以遵守法度、明断果决著称,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孙策那样的英雄气概。习近平则以其低调和貌似开明的姿态,被外界视为潜在的改革派。 他们都巧妙地利用了父辈的悲惨遭遇,赢得了广泛的同情与支持。朝臣们因为孙和被冤杀而同情孙皓,党内的元老们则认为习仲勋是“好同志”,理应得到补偿。 然而,这一切都可能只是精心的伪装。他们小心翼翼地隐藏起因少年时期的不幸而扭曲的内心,将仇恨与野心深埋。他们扮演着人们期望的角色,直到权力完全到手的那一刻,才最终撕下温和的面具,露出了历史的另一副面孔。这不仅仅是权力的游戏,更是两段被压抑人生的戏剧性反弹。 然而,历史的戏剧性反弹,并不会在掌权的瞬间就急于拉开帷幕。一位高明的猎手,在亮出獠牙之前,总会先用最诱人的姿态,让猎物放下所有戒心。在彻底巩固权力、让所有人都相信你是众望所归的“圣君”之前,任何操之过急的举动都是致命的。 因此,那张精心雕琢的面具不仅不能摘下,反而要戴得更稳,表演得更加精彩。于是,历史便上演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一幕:(1/n)
#习近平
#孙皓
#历史对比
#权力斗争
#悲剧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