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存款归零
关注
看不懂的sol
2周前
投资读书笔记:《金钱心理学》 ,一个可怕的事实,大部 分人的存款将会归零!! 兄弟们有没有想过,自己辛苦攒了一辈子的钱,到最后可能会归零? 听起来有点吓人,但这真的可能成为真实写照。 最近读了摩根·豪泽尔的《金钱心理学》,在书的结尾,作者写了这么一个观点: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看似在挣钱,实际上却在"清零"自己的财富。 人们对金钱的认知往往会落后于时代的变迁。 当经济环境发生剧变时,我们的理财方式如果还停留在过去,就很容易落入财富清零的陷阱。 01、生活重压下的存款“蒸发 前几天,跟老同学聊天。他说:"我每个月工资两万,在北京打拼,看起来是个高收入群体。可是房租要交6000,每天通勤花销1000多,再加上柴米油盐、日常消费,到月底能存下的钱少得可怜。" 这样的困境,不只他一个人在经历。 抖音上,有人做了一个"人生账单"的计算:月薪1万,工作30年到退休,总收入大概在400万左右。听起来是笔不小的数目,但仔细一算: - 养孩子和赡养老人:150-200万 - 买房装修:至少100万 - 如果再买辆车:30万起步 - 再加上每月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 - 还有可能的医疗支出... 算来算去,不要说攒钱,能不负债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这还是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群。 现实中,更多人的收入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有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学,不惜贷款买学区房;有的为了几代人能住在一起,咬牙买大户型;还有人刚工作没几年,就已经背上了各种消费贷...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如何自救?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总是惊人一重复,我们现在的问题,其它国家也走过,也许看看别人的试卷,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02、美国走过的路:春江水暖鸭不知 美国消费者走过的路,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了一个"人人都是中产"的黄金时期。那时的美国人,无论是开雪佛兰的普通人,还是开凯迪拉克的富人,生活方式的差距并不大。收入增长快,社会分配相对公平,即使背着房贷车贷,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压力。 但从1973年开始,一切都变了。 这是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始。钱,开始流向了完全不同的口袋。那些掌握新技术、新机遇的人,收入快速增长。而普通人的收入,却在不断下降。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社会顶层1%的人收入增长了18%,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不升反降。 更要命的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预期,却还停留在"人人都能过中产生活"的旧时代。 看到少数人住大房子、开豪车、孩子上私立学校,其他人也想过上这样的生活。但收入没有增长,怎么办?只能靠借贷。 这导致一个可怕的现象:收入最高的人群,债务支出只占收入的8%,而收入较低的人群,这个比例却超过了21%。 时代已经变了。财富在加速向新经济领域集中,普通人如果还保持着旧时代的消费习惯和生活预期,就很可能落入"入不敷出"的陷阱。 更糟糕的是,一旦负债累累,就更难有机会参与到新经济中去。 这个教训现在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你看看周围: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 财富正在快速向这些新领域集中。 这意味着什么?工作机会、收入增长点都在悄然转移。 而此时,大量家庭正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这就是美国中产阶级曾经的困境。 当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原本稳定的工作收入也变得不再稳定,但每月的债务却依然固定。一旦陷入这种"高杠杆、低增长"的困局,不仅没有余力去把握新经济机会,甚至连基本生活都会捉襟见肘。 在这个财富加速流动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未雨绸缪: 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债务,量力而行; 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新经济带来的机会,否则很可能会在产业转型中被甩得越来越远。 03、日本走过的路:消失的稳定工作 如果说美国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债务陷阱"的风险,那么日本的现状则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警示:工作不稳定可能才是更大的危机。 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大量正式工作被临时工替代。 这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没有稳定工作,就没有稳定收入;没有稳定收入,就无法规划长期生活;无法规划长期生活,人生的诸多选择就会受限。 结果是,不婚不育的人越来越多,"啃老"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当父母进入老年需要照护,这些靠父母养老金生活的人,反而要放弃工作机会去照顾父母。一个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数据显示,在日本四五十岁年龄段中,有多达103万人选择了"家里蹲"。这类"隐性贫困人口"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这不仅仅是个例。当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机会减少,收入预期下降,很多人的生活就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今天透支明天还。 明天透支后天还。 直到有一天,再也还不起了。 所以当我们谈论"存款归零"的风险时,不仅要看到高额债务带来的直接压力,更要警惕收入来源的不确定性。 因为一旦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使是一个小额的固定支出,也可能成为压倒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想想看,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在经历类似的转变? 互联网大厂裁员、中小企业经营困难、35岁职场危机...工作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在工作还算稳定时,就通过房贷、车贷背上了巨额债务。一旦失去工作,不要说供房,连基本生活可能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那些 同时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家庭,风险更大。 所以,当我们为高房价、高物价发愁时,可能更应该关注的是: - 我们的工作技能是否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 - 我们是否为可能的职业转型预留了足够的资金和精力? - 在承担债务时,是否考虑到了收入来源可能中断的风险? 毕竟,比起"债务压顶","收入归零"才是更可怕的风险。 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存款归零",而是"思维归零"。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买房才能保值"、"工作就是朝九晚五"的旧思维里,可能会错过更多机会。 我们要记住,开源不是为了负债消费,而是为了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有更多选择。当我们手里有了更多的资源,面对变化时才会更从容。 04 写在最后 当我们谈论"存款归零"的风险时,其实不只是在谈钱,更是在谈生活的方向和选择。 不要只顾埋头赶路而忘了方向,只有方向对了,我们才能更快地到达梦想的彼岸。 正如乔布斯所说:"别把自己局限在眼前的现实中,要拓展自己的界限。" 也许现在的你,正在为房贷发愁,为未来担忧。 但,重要的不是你现在处在哪里,而是你正在往哪里走。只要方向正确,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是在为自己打开新的可能。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时代的落难者。 最后,给年轻人一点建议,定投 BTC,投的不是一夜暴富的幻想,而是对一种新资产逻辑的长期观察与布局。用不影响生活的闲钱,买一份对未来金融形态的 “低成本门票”。 点个赞,祝愿看到这里的兄弟们,未来越来越好。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631 条信息
#存款归零
#金钱心理学
#理财观念
#债务风险
#新经济机会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