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治

第一次读《中县干部》是本科毕业后,纠结要不要考公务员时。 读了后,我就放弃了考入体制内的打算。 之前总分享书,这次不是书,而是北大博士冯军旗的论文。 25万字,读完像看了一部县城权力运行的纪录片。 冯军旗2008年去河南某县挂职两年,第一年当副乡长,第二年当县长助理,采访了161位副科级以上干部。 他把这个县化名"中县",意思是"县里的中国"。 读这篇论文最震撼的地方,是它把很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用数据和案例说清楚了。 晋升副科一般要8年,副科到正科约3年,正科到副处约7年,副处到正处约7年。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人完整的政治生涯。 更狠的是,一个干部现在的职位和年龄,大致就能看出他仕途的天花板在哪。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冯军旗刚到乡里,接连两周被轮番接风,酒量只有一两的他吐了半个月。有人偷偷塞给他两盒"速效救心丸"和"丹参滴丸",说这是"官场必备良药"。 这不是段子,是真实记录。 论文里最让人坐不住的,是"政治家族"那部分。 县里一位主要领导说:"如果我妹妹在中县工作,不用我打招呼,她的工作和提拔都会处处受照顾,这是几千年来的政治传统"。 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核心人物的权力成正比——核心人物权力越大,家族内出的干部就越多。 冯军旗整理出这个县161个政治家族的关系网。 某个家族,核心人物当过县委组织部长、政协主席,他妹妹是副县长,妹夫是卫生局长,女婿是旅游局长,另一个女婿是市人民医院院长。 这不是个案,是普遍现象。 读到这些,你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位置永远轮不到你。 不是你不够努力,是游戏规则本来就不是为你设计的。 干部子女在教育上全力投入,县领导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些家属甚至不上班去陪读,还有人高考移民去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 这些细节,冯军旗都记录下来了。 论文里还有个概念:政—党螺旋晋升模式,就是先在政府系统历练,再进入党委系统,然后螺旋上升。 为什么这样?因为党政分立的制度设计。 读完这篇论文,最大的感受不是愤怒,是理解了很多以前看不懂的事。 为什么有些人升得快,有些人一辈子原地踏步。 为什么基层公务员那么在意关系和人脉。 为什么县城里大家茶余饭后都在议论谁是谁的关系。 论文答辩时,专家于建嵘说这篇论文"道出了中国县乡政治的实情",导师郑也夫说"调查详尽而扎实"。 确实如此。 这不是书斋里的空谈,是实打实在一线摸爬滚打两年换来的。 冯军旗每次访谈前都会强调:这是为了写博士论文,会对人名地名化名处理。后来论文被媒体报道,他还为此承受了很大压力,向中县的干部道歉。 读这篇论文,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县城权力生态。 没有批判,没有歌颂,就是把它运行的逻辑展示出来。 中国有近2000个县,成千上万的体制内干部。 《中县干部》写的是一个县,但它揭示的规律,可能在很多地方都适用。 这就是为什么它值得读。 不是为了批评什么,而是为了理解中国基层权力是怎么运作的。 看懂了这套逻辑,你就能看懂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