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战略竞争

ZT:Dennis全球政治筆記 (文長慎入): 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專文分享:川普是否被習近平耍了?美中競爭進入黃金交叉? 文章摘要: 在川普與習近平六年來的首次會晤前夕,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撰文警告,美中關係已臨臨界點,美國正面臨科技優勢被中國迅速蠶食的危機。他回憶2017年隨川普訪中時的場景,當時中國總理李克強向川普直言,美國的未來只剩黃豆與玉米的出口,中國將主宰21世紀的核心技術,從AI到稀土、從製造到軍事,皆由北京掌控。 這番話不僅是警告,也是心理戰:中國意圖塑造一個美國邊緣化的未來,迫使華府接受現實。而八年後的今天,中國正透過稀土出口管制、外交槓桿與貿易手段,逐步實踐這個藍圖。 博明指出,在剛結束的美中談判中,雙方看似達成緩和緊張的協議。北京同意延後實施稀土管制,美方則暫緩加徵新關稅與出口限制。但在科技戰核心問題——AI晶片的出口限制上,美國似乎正面臨內部鬆動。 川普正考慮允許Nvidia對中出售 Blackwell B30A 晶片。此款晶片效能遠超現有對中開放的AI晶片,是OpenAI等機構訓練先進AI系統的基礎。若中國取得B30A,等於實質打破出口管制,讓中國跳過自主研發時間,直接站上科技競賽第一線。博明表示,根據主管美國科技政策的專家估算,中國僅需購買兩顆B30A,即可達到美國最高階B300晶片的效能,等同「美國優勢不復存在」。 更糟的是,Nvidia晶片主要由台積電製造,產能有限,中美若同時爭奪先進製程資源,可能導致美國企業也受限,進一步削弱自身實力。 博明對川普將AI晶片視為貿易談判籌碼提出嚴厲批評,認為這是對美國國安的嚴重誤判。川普的說法「我想他們買黃豆」反映出他將科技與農業等量齊觀,忽視AI產業對美國未來的戰略意義。 如果川普真的在川習會上作出讓步,將高階晶片輸出中國,不僅推翻美國自身制定的AI行動計畫,也等於親手將美國在AI、半導體與地緣戰略上的優勢拱手讓人,並可能促成中國快速在軍事與產業上追上甚至超越美國。 博明在文章最後警告,美中科技與地緣競爭正進入關鍵時刻。川普若繼續選擇短期貿易利益,將對美國造成無法逆轉的長遠損害,並可能徹底重塑全球權力格局。 Dennis評論: 相較於過去兩週華府與國際媒體聚焦於「川習會」是否將牽動台灣安全的各種評論,Matt Pottinger(博明)這篇於川習會前夕發表的分析文章,無疑更具指標意義,也更值得政策圈深思。作為川普任內對華政策核心規劃者之一,博明的觀察不僅來自對北京高層的第一手接觸經驗,也折射出今日華府決策圈內部的結構性焦慮——美中科技與戰略實力的黃金交叉點,恐怕已非假設,而是逼近的現實。 博明在文中提醒,美中對抗的本質,從來不是一場經濟或貿易之爭,而是關於全球權力結構的重塑與主導權的更替。博明表示,中國早在2017年即當著川普和美國官員的面直言,美國未來的角色將僅限於農產品出口國,而中國會壟斷科技核心、掌握全球製造與戰略資源。這種說法當時或許被視為過度自信的政治表態,但八年後,中國透過稀土政策的升級、AI與半導體技術的突進、國營與私營科技巨頭的聯動布局,這一戰略願景現在看來已經成形。 最令博明憂慮的,是川普與其團隊當前展現出的「重交易、輕戰略」傾向。他指出,川普政府正在考慮是否放行Nvidia向中國出口性能遠超現有限制的Blackwell B30A晶片。雖然此舉可能短期內緩和貿易數字,卻極可能成為中國在AI與軍事運算能力上實現「技術跳躍」的契機。 博明認為川普與部分幕僚似乎未意識到,AI晶片不僅是商業產品,而是新一代地緣戰略的核心資產。一旦放行出口,美國所辛苦建立的晶片封鎖與技術優勢恐將蕩然無存,中國將在極短時間內縮短與美國的科技差距,甚至可能完成戰略超車。這種零和格局的現實,並未在白宮現行政策中被充分正視。 也正因如此,美國國內包括鷹派陣營與國安社群,對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釋出的合作善意感到憂慮。從華為到中科曙光,許多中國科技機構正在等待一個政策破口,以合法取得先進晶片、逆向工程並快速升級。而放行Blackwell B30A,極可能就是那個破口。 值得注意的是,博明文章中對台灣幾乎隻字未提。這並不表示台灣完全沒有角色,而是反映出在美中全面競爭邁入高張力的新階段中,台灣不會是主軸,而僅是戰略結構中的一部分。對博明而言,台灣是否被「交易」並非核心問題,真正的風險在於,若美國在科技與戰略層面持續讓步,一旦華府喪失科技主導與戰略控制權,台灣的國際處境也將陷入結構性邊緣化。屆時,北京毋須動武,即可透過經濟、科技與國際話語權,對台施加更大壓力。 博明的文章也凸顯出另一個更嚴肅的問題,就是包括他在內的專家,似乎也無力提出逆轉現狀的具體方案。他唯一強調的是:不能解除對高階晶片的出口管制。根據其分析,只要出口持續受限,中國最快也要等到川普任期結束前才有可能在晶片設計上趕上。但一旦解禁,中國的AI與科技產業可能在川普任內就已完成超越。 這種情境所揭示的,不僅是差距極小的技術競爭,而是一個臨近戰略黃金交叉點的全球格局變動。 說穿了,博明擔心的根本問題,恐怕更多是他認為川普只在意「他任內」的領先與勝利,而不在乎美國在他卸任後是否還能維持領先優勢。這正是川普式交易外交最被詬病的短視所在:以眼前可見的政治利益,換取難以復原的長遠戰略劣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對於美中競爭的討論仍停留在「會不會被交易」、「會不會打仗」這類話題,暴露出台灣對國際戰略趨勢的理解過於表面與事件導向。在博明與華府主流政策社群眼中,問題已不是「台灣會不會被出賣」,而是「美國輸給中國的時間點,是否已經逼近」。 在這場加速進行的戰略競爭中,美中出現「黃金交叉」或許已經不再是 if,而是 when的問題。台灣除了盡力守護現有優勢之外,也必須要停止一廂情願的對盟友抱持期待,世界正在改變,面對美中兩強之間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台灣不只必須與時俱進,還需要知道如何超前部署做好準備。 專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