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羞耻症

Ashlyn He
8小时前
我有个朋友,刚认识他的时候,他跟我说他本科是读一所普通的 211。 我当时还夸了他一句:这已经挺厉害了吧。 直到后来我们和他一个共同朋友一起吃饭。 那个朋友随口说了一句: “你不是北大的吗?怎么变成 211 了?” 我当时愣住了。 他也愣住了。 现场一度非常尴尬。 饭后我问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是北大的。 他憋了半天才告诉我,他有“名校羞耻症”。 他说,进了北大之后,他第一次发现什么叫“努力没有用”。 身边的人一个比一个厉害,简历耀眼、比赛金奖、科研经历、社会实践…… 他在那里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像是突然从学霸掉成了透明人。 他说,在北大,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优秀过。 反而觉得自己很普通,甚至有点废。 所以毕业以后,每次别人问他什么学校,他都会找一个差不多、但不会太亮眼的学校代替。 普通 211,刚刚好,别人不会太惊讶,他也不会太紧张。 他说他最怕的不是别人质疑,而是别人的期待。 特别是那种听到“北大”之后突然变得很尊敬、很夸张的夸赞,会让他浑身不自在。 他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想象中的样子。 我那一刻突然意识到: 学历在这个社会里,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 有人因为成绩不好自卑,有人却因为“太好”而焦虑。 我们从小被教育:考好学校、上名校,这是往上走的唯一通道。 但在现实社会里,学历光环有时候不仅没帮你减轻压力,反而成了新的枷锁。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学历能概括的。 优秀的人不一定来自名校, 来自名校的人也不一定永远优秀。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忘了: 学历只是人生的一个开始,不是结论。 也不是标签,更不是身份说明书。 当一个北大生都因为“名校”两个字感到羞耻的时候, 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社会也许需要重新思考——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把一张录取通知书,看得那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