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华裔飞将
关注
zhang haitao
9小时前
1997年,美國一位84歲的華裔老人去世了,生前是美國郵政的退休職工。 但當他的另一個身份公開后,卻引起了轟動。 陳瑞鈿出生在1913年10月23日,地點是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他的父親是中國廣東台山人,母親是秘魯華裔。 他從小就在當地長大,生活跟大多數美國小孩差不多,上學,玩耍,對航空這事兒有點興趣。 那時候波特蘭的天空偶爾會有雙翼飛機掠過,每次聽到引擎聲,陳瑞鈿都會丟下手里的彈珠,扒著院子的木柵欄望半天。 他12歲那年,鎮上舉辦航空展,飛行員帶著觀眾體驗短程飛行,3美元一次。 他攢了三個月的報紙錢才湊夠,坐進駕駛艙的瞬間,雙手緊緊攥著座椅邊緣,風從敞開的機艙灌進來,吹得他頭發亂飛,可眼睛亮得像星星。 下來后他跟父親說:“爹,我以后想飛。”父親陳錦棠蹲在門檻上抽著旱煙,慢悠悠地說:“飛可以,但要記得自己是中國人的根。” 陳瑞鈿沒忘。1932年淞滬會戰爆發,19歲的他在波特蘭的華人報紙上看到日軍轟炸上海的照片,報紙上的硝煙像要從紙里冒出來。 那天晚上他翻來覆去睡不著,第二天一早就去找父親。 陳錦棠把家里那個舊木箱打開,里面是他當年從台山帶到美國的衣物,還有一塊磨得發亮的銅制懷表,背面刻著“忠勇”兩個字。“要回去就帶著這個,”父親的聲音有點啞,“別給中國人丟臉。” 他放棄了即將拿到的高中畢業證書,偷偷報名了中國國民政府在美招募飛行員的計劃。那時候去中國的船要走一個多月,他在船上暈得厲害,卻每天抱著從圖書館借的《飛行原理》啃。 到了上海,他先去了南京的中央航空學校受訓。學校的飛機都是老舊的霍克Ⅱ型戰斗機,零件缺東少西,有時候起飛前要幾個人推著才能發動。 他英語流利,卻不太會說中文,訓練時跟戰友溝通全靠比劃,晚上就抱著字典練字,筆記本上寫滿了“升降”“瞄準”“編隊”這些詞。 1937年9月,他第一次參加空戰。那天日軍18架九六式艦載機空襲南京,他和戰友駕駛6架霍克機升空攔截。剛沖進敵機群,他的機翼就被一顆子彈擦到,木屑濺進眼睛里。 他沒敢眨眼,死死盯著前面那架敵機的尾煙,手指扣動扳機時,手心全是汗。直到看到敵機冒著黑煙栽下去,他才敢用袖子擦眼睛,這時候才發現胳膊被彈片劃開了一道口子,血順著袖口滴在操縱桿上。 后來他又參加了武漢會戰、廣州保衛戰,兩年里擊落了8架敵機,成為當時中國空軍里戰績最突出的外籍華裔飛行員。 1938年武漢空戰中,他的飛機被三架敵機圍攻,油箱被打穿,火順著機翼燒起來。 他硬是忍著右腿被燒傷的劇痛,把飛機迫降在一片稻田里。村民把他從駕駛艙里拖出來時,他懷里還緊緊揣著那塊懷表,表蓋都被燒變形了。 傷好后他轉去了“飛虎隊”,在緬甸和云南邊境作戰。那時候條件更苦,機場是臨時開辟的土跑道,下雨就泥濘不堪,飛機起飛時經常陷進泥里。 他和戰友們白天作戰,晚上就住在茅草屋里,吃的是摻著沙子的米飯,偶爾能分到一罐牛肉罐頭,都先讓給年輕的飛行員。 有一次他發燒到39度,聽到警報還是要爬進駕駛艙,戰友拉著他不讓去,他說:“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總不能看著鬼子炸我們的陣地。” 抗戰勝利后,他的身體已經垮了,右腿因為燒傷留下了永久性的殘疾,左眼視力也下降得厲害,再也不能飛行了。他選擇回美國,卻沒跟任何人提過自己的戰績。 找工作時,他看到美國郵政在招投遞員,就報了名。每天早上五點多起床,騎著自行車沿著固定的路線送信, 波特蘭的冬天特別冷,他的腿受了寒就疼得厲害,卻從來沒請過一天假。 鄰居們都認識這個話不多的華裔老人,知道他喜歡在院子里種點台山的青菜,知道他每年清明節都會去唐人街的祠堂祭拜,卻沒人知道他曾經在天上和日軍浴血奮戰。 他退休后還是保持著早起的習慣,每天坐在門口的搖椅上,看著天上的飛機飛過,手里摩挲著那塊修好了的懷表。 1997年他去世后,侄子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那個舊木箱,里面除了懷表,還有一疊泛黃的軍功章、作戰記錄和幾張老照片。照片上的陳瑞鈿穿著飛行服,笑容燦爛,胸前的勛章閃著光。 侄子把這些東西交給了美國空軍博物館,博物館的專家一看就震驚了——這竟然是當年“飛虎隊”里赫赫有名的“華裔飛將”。 消息傳出去后,中美兩國都轟動了。中國駐美大使館專門發了唁電,稱他是“跨越太平洋的英雄”;美國空軍為他補頒了“杰出飛行十字勛章”,波特蘭市還把他出生的那條街命名為“陳瑞鈿路”。 那些曾經和他一起送信的同事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個冬天總穿著厚褲子、走路有點瘸的老人,竟然有這麼傳奇的過去。 陳瑞鈿的一輩子,前半生在天上守護家國,后半生在地上默默前行。他從不炫耀自己的功績,也從沒覺得自己是英雄,只是做了一個中國人該做的事。 就像他懷里的那塊懷表,不管經歷多少戰火和歲月,始終跳動著一顆忠于家國的心。 From民國回憶錄
#陈瑞钿
#飞虎队
#华裔飞将
#抗日英雄
#爱国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