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扣带皮层(ACC)

Y11
1个月前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实验室里,洪哲教授和他的团队用0.75秒的时间,观察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合作者”——两只小鼠和两个AI智能体。 当研究人员设置任务:只有同时将鼻子伸进同一洞口才能获得奖励时,小鼠们开始自发地互相碰鼻子,仿佛在确认“准备好了”; 而AI智能体在训练后,也发展出了类似的“等待-互动”策略。 这一幕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合作行为,究竟是生物独有的智慧,还是智能体的普遍能力? 从生物到AI:合作行为的“神经密码” 在小鼠实验中,研究团队发现前扣带皮层(ACC)是合作的关键。 这个大脑区域就像“协调官”,当小鼠等待对方时,ACC神经元会变得活跃; 一旦活动被抑制,小鼠的合作效率会骤降,原本0.3秒就能完成的动作,变得笨拙而耗时。 这说明,生物的合作不仅依赖行为策略,更有明确的神经机制在调控。 更有趣的是,研究团队将目光转向了AI。 他们开发了两个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智能体,让它们在模拟环境中协作完成任务。 经过训练,AI智能体也逐渐学会了“碰鼻子”般的信号传递,甚至其内部神经元的活动规律,也与小鼠的ACC表现出高度相似性。 这印证了一个猜想:生物与AI的合作行为,可能共享着相似的“神经密码”——通过特定脑区或网络的活动,协调个体目标与集体收益。 为什么要研究“合作的共性”? 合作,是社会的基石。从人类分工到公司协作,从生态共生到国家联盟,合作能力决定了系统的效率与韧性。 而AI要实现更复杂的任务——比如自动驾驶车队协同、医疗AI多模态诊断——也离不开“合作智能体”。 洪哲教授的研究,正是在寻找这种底层规律:如果知道生物如何通过神经机制驱动合作,或许就能为AI设计更鲁棒的协作算法。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种跨物种的比较,让我们重新理解“智能”的本质。 过去,我们常将AI视为“模仿生物”的工具; 而现在,研究发现生物与AI在合作行为中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甚至部分神经机制可以互通。 这意味着,未来的AI不仅能“像人一样思考”,更能“像生物一样协作”,而生物学的智慧,可能成为AI突破的关键。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这项研究耗时四年,期间曾遇到过挫折——最初将任务时间设为3秒时,小鼠会“投机取巧”,完全不需要合作就能拿到奖励。 直到调整为0.75秒的限时任务,它们才被迫发展出真正的协作策略。这像极了AI的训练过程:只有在“压力”下,智能体才会进化出更优的行为模式。 如今,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前扣带皮层如何接收、传递信息,以及不同脑区如何协同调控合作。 他们希望通过解开这个“神经密码”,为AI设计出更接近生物的协作系统——既能像小鼠一样灵活适应环境,又能像人类一样理解“共赢”的意义。 写在最后 当AI开始学习“碰鼻子”的信号,当生物神经机制被用来优化多智能体算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智能”本质的重新定义。合作,或许不是生物独有的天赋,而是智能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必然选择。而科学家的工作,就是找到这条路上最底层的规律,让未来的AI与人类,真正实现“1+1>2”的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