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

昭和天皇的叔父,朝香宫鸠彦,南京大屠杀的策划和执行的刽子手,逃过盟军死刑判决 1937年12月2日,快攻进南京城的时候,松井石根得了肺病,交出了指挥权,接任的是朝香宫鸠彦。在攻破南京城后,他就命令杀掉全部俘虏。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杀人的命令。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真正元凶,当然也得到了松井石根的默许 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朝香宫鸠彦不是普通将领,他是昭和天皇的叔父,正儿八经的皇室成员。带着皇室光环来中国,本是想捞点军功,没想到成了挥刀砍向平民的刽子手。 12月13日南京城破那天,他坐在指挥部里,看着前线传来的战报,笔尖在纸上划过,写下“全部处理掉”五个字。这五个字,成了五万多俘虏的催命符。当时南京城外的草鞋峡,日军把俘虏绑成一串,像拖牲口一样赶到江边。有个叫李福堂的俘虏后来回忆,他亲眼看见日军用机枪扫射,倒下的人压着没倒下的,江水都被染红了,漂着的尸体能踩着过河。而这一切,都源于朝香宫鸠彦那句轻飘飘的“处理掉”。 更让人发指的是,他的命令不止针对俘虏。12月15日,他又给各部队发了密电:“城内青壮年,不论是否持械,一律视为败兵。”这道命令一下,日军在南京城里彻底没了顾忌。他们挨家挨户踹门,把男人拖出去枪毙,女人拖走糟蹋,连孩子都不放过。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记录里写着,12月17日那天,日军闯进学校,把躲在地下室的20多个男孩强行拉走,最小的才8岁,最后没一个回来。 朝香宫鸠彦可不是躲在指挥部里瞎指挥,他还亲自去“视察”过。有士兵日记里记着,12月16日他到下关码头,看见江面上漂着密密麻麻的尸体,不仅没阻止,反而笑着对身边军官说:“看来你们执行得很彻底。”这话像给日军加了燃料,第二天,屠杀更疯了——汉中门广场上,日军把上千平民捆在柱子上,用刺刀挨个捅,血顺着柱子流到地上,结了层黑冰。 松井石根的默许更让人齿冷。他虽然卧病在床,却对朝香宫的命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参谋劝他“这样太出格”,他只是咳嗽着摆摆手:“皇室的意思,照办就是。”这一默许,让南京成了人间地狱。 可战后清算时,怪事发生了。松井石根被送上绞刑架,朝香宫鸠彦却啥事没有。盟军占领日本后,本想把他列入战犯名单,天皇亲自出面说情,说“皇室成员不应受辱”,美国为了拉拢日本,居然真的放了他。他回到东京,继续当他的皇族,活到1981年才死,死前从没为南京的事道过一句歉。 为什么?就因为他是天皇的叔父?就因为皇室的面子比三十万条人命还重要?那些被机枪扫死的俘虏,被刺刀挑死的孩子,他们的家人找谁讨公道?朝香宫鸠彦的名字,在日本教科书里几乎没提过,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个皇室成员手上沾着多少中国人的血。 我们总说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暴行”,可具体到人名,朝香宫鸠彦这个主谋不能忘。他的命令不是一时冲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屠杀;他的逃脱不是意外,是权力和特权在包庇罪恶。 铭记历史,不只是记住“三十万”这个数字,更要记住背后一个个具体的名字——下令的朝香宫鸠彦,执行的刽子手,还有那些死在命令下的普通人。为什么一个下令屠杀的主谋能全身而退?为什么皇室的特权能凌驾于正义之上?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一直追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