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

Y11
2周前
中国企业出海已成为时代趋势,这背后既有市场扩张的必然,也有全球竞争的驱动。 当前,部分领先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已达30%-40%,但与成熟全球化企业80%的比例相比,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回顾发展历程,中国企业出海大致经历了“乘风出口”“并购扩张”“电商布局”“中小企业普及”到“全面全球化”五个阶段,模式也从单纯产品输出转向产能、服务、基建等多维布局。 未来出海有四大方向值得关注: 东南亚凭借经济增速(2018-2022年年均4.3%)和年轻人口(18-35岁占比30%),成为制造业转移和消费企业的热门地; 中东以高人均GDP(3.4万美元)和经济转型政策吸引基建与高端制造投资; 欧洲“绿色协议”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契机,已成为中国新能源出口第一大市场; 非洲则因市场形态类似20年前的中国,且工业化进程加速,蕴藏着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巨大机遇。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企业需应对四大挑战:一是跨境并购后盈利难达预期,55%的并购案在3年后股东回报低于市场平均;二是本土人才短缺,某互联网企业曾因照搬国内标准招聘,导致中层人才适配率低;三是合规风险复杂,税务审查、环保标准、劳工权益等问题常成为“拦路虎”;四是文化差异导致工期延误,某制造企业在南美工厂建设超支40%,工期延迟8个月。 面对这些挑战,成功出海的企业往往具备五大能力:明确的战略定位,如某汽车集团通过深入研究欧洲用户习惯实现本土化改造;全链条合规体系,从税务到环保建立动态风险预判;强大的产品与品牌力,如某餐饮企业以新加坡为总部打造标准化服务;本土人才管理,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人才梯队;以及融入本地生态,如某云服务企业投资东南亚生态促进数字化进程。 从案例来看,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的实践颇具启示:华为通过并购欧洲老牌公司快速切入高端领域,字节跳动从北美起步构建全球内容生态,某轮胎企业在非洲通过本地化运营实现市占率突破。这些经验印证了“谋定而后动”的重要性——企业需先评估自身准备度,明确战略方向,再通过生态合作、合规布局、本土化运营等策略,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 中国企业出海正从“走出去”向“走进去”深化,唯有以开放心态拥抱差异,以创新能力应对挑战,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化布局。
汤光头
1个月前
不出海,就得死。 90年代,为什么日本企业集体出海? 因为国内经济崩塌,人们消费能力降低。如果企业不出海,去寻找新的营收增长点,那肯定死。 现在,你发现没?中国企业也走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你要不要出海,而是要怎么出?怎么样做,能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有一点点建议:把你所有的抖音视频,全部翻译成目标客户常用的语言版本,然后发tiktok,youtube,X。并且,为每种语言建立多个账号。 这里有个关键!比如你目标客户都是说英语的,那你就把中文视频,翻译成英语发音的。目标客户说西班牙语,你就翻译成西班牙语的。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我们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客户容易接收到我们的产品信息,增加购买概率。 所以,我们不能给说法语的人看英语视频,也不能给说德语的人看西班牙语的视频,一定得给对方符合他们母语习惯得视频内容。 想法很好,怎么做呢?答案是用AI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AI现在牛逼到什么程度?AI能够帮你把中文视频里的中文语音直接翻译成对应语言,并且保持音色不变,更绝的是,还能保证你说话的时候,口型都跟翻译后的语音对得上。这样的话,你的客户看到,听到你的视频就毫无违和感,接受度更强。 最后的问题来了,哪些AI产品,能够方便的的完成这个工作呢?其实有很多,比如heygen,当然这个比较贵。更低成本,更专业的,比如 支持对口型,支持音色复刻,支持150种语言,600种音色,最关键的,还支持批量操作,你一次性可以将公司所有视频全部处理完。另外还支持你使用自己的大模型API,这样的话,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大规模长时间使用,你的成本最低。 有时候想想,在国内做企业是真难,卷的要死,还赚不到钱。没办法,总要去尝试尝试新方法,新方向。 办法总比困难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