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ᴊᴄ🍉
关注
统计数据
5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27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ᴊᴄ🍉
2周前
看了柴静做的江青传记的节目,绝对算中国现代史里,最精彩的一章,没有之一。 暂且抛开对她的历史定性,江青身上有我们熟知的一切女性特质,尤其是热爱文艺的现代女性的影子。你甚至可以说年轻的江青是一种地雷妹,中老年的江青则像我们刻板印象里的更年期教导主任。 她有自己的美学和生活主张,既有天真的唯心主义,也有偏执、多疑和不安全感,以及对某种理想的狂热崇拜。 她在一个铁幕笼罩的共产社会里过消费主义的生活,按自己的想法布置专机,喜欢花、绸缎、裙子、冰激凌,把自己拍的照片题诗、配文,送给他人,发表在官方报刊上,也让别人给自己拍照,就像在玩最早的小红书。她动不动就给人发一张片单、书单,甚至送人进监狱前也要借电影完成审判。 她追逐具体、可感知的爱,16 岁初婚,第一段婚姻仅维持了两个月。之后不仅落入复杂的情感纠葛,第一次遭遇婚变时还要写文章把丈夫「挂」在公共媒体上。而这种爱的意识的自我解放,与毛泽东产生了共鸣,甚至成为他们的感情基础。 直到中年,这种情谊都没有完全淡去,quote,「1954 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当周恩来想介绍她给赫鲁晓夫的时候,被毛泽东拦住了。毛泽东拉着她离开,两个人在一个胡同里看了烟花。」,完全是 1:1 还原的恋爱轻小说桥段。 但和大部分现代女性一样,江青也清醒意识到,对女性来说,这种具体的爱的体感会迅速随青春逝去。婚姻之外的事业,才是更重要的人生第二曲线。只不过江青的「事业」,是辅助操刀一场人类近现代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大清洗、内战。 我觉得很讽刺,但又很容易共感的是:在遇到维特克之后,江青迅速从一个老奸巨猾的野心家,回返到了一种相对单纯的青春状态。短短 60 个小时的共处,除了送给唯特克一大堆贵重礼物之外,她几乎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切倾诉给了维特克,从明显违背教条的美学主张,到油然而生的女性主义理想,再到夺权的政治野心……这与她初见尼克松总统时表现出的应激形成了强烈对比。 维特克是江青生命里短暂的过客,但正因如此,她才与维特克迅速建立起一种「女性友谊」。这是她作为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一直未能拥有的东西,更是她最初向往的「自由」的一部分。她将自己积郁在内心一辈子的青春幻梦重新点燃,也自己扣动扳机,射出这颗将葬送自己政治生命的子弹。
#江青
#女性特质
#政治野心
#情感纠葛
#现代女性
分享
评论 0
0
ᴊᴄ🍉
1个月前
必须要说,macOS 26 (on a M1 Max Mac Studio with 64GB memory) 的基本使用体验,唤起了我一些早年使用 WinPC 的创伤回忆。 很多按钮、交互的迟滞,已经到了 100ms 级别的程度,卡得像在用 Flash 操作一台云电脑。 尤其是苹果自己的应用和控件,比如 Journal、Photos、Home、Music,功能是残废的,bug 是一堆的。反而是第三方 app,比如 Ulysses,保留下了 Mac 曾经的辉煌。 如果是年轻的时候,我可能会展开一条条吐槽,但现在我只能用一个「罄竹难书」来总结。 我知道出于更多更重要的理由,我们会继续用 Apple 交付的几乎一切产品,如熟睡丈夫一般,对这一切无能为力。但这依然让人想起,曾经我们选择 Mac,是出于非常单纯的「不卡」。
#macOS 26
#M1 Max Mac Studio
#卡顿
#苹果应用bug
#用户体验差
分享
评论 0
0
ᴊᴄ🍉
1个月前
小时候写日记,语文老师常会强调「不要记流水账」。 但实际上,流水账式的日记就是最好、最容易坚持写下去的个体史书。它就像人生的底片,或 RAW data,只有先记下来,之后才能用文学性、戏剧性的视角,用更成熟的创作工具对它进行一种「后期制作」,把故事凿刻出来。 回看我自己的日记,尤其是刚进大学那会儿,沉迷表现主义,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相对的是高中阶段的流水账,就要清晰得多。 只不过大学那会儿已经有 iPhone 作为相机了,留下的照片不少,就更是一种「底片」了。
#日记
#流水账
#个人历史
#记录
#iPhone
分享
评论 0
0
ᴊᴄ🍉
1个月前
对预制菜,有一个被忽略的报道角度,是麦当劳过去十年在「裹粉」问题上的拉扯。 从 2016 年推出「那么大鸡排」开始,麦当劳中国团队就一直想用预调理程度更深的产品,取代现裹粉炸鸡,实现降本。2021 年前后,这个进程蔓延到了麦辣系列上,麦辣鸡翅和鸡腿堡开始改预裹,同时期推出的「麦麦脆汁鸡」,也是典型的预裹炸鸡。 同时期麦当劳还有过一系列所谓的「产品升级」,实际几乎都是打着升级旗号的降本增效。 这并非不能理解,因为自 2019 年起,肯德基通过「疯狂星期四」和一系列低成本新品,对麦当劳展开了疯狂的价格战。福建系的本土洋快餐也高歌猛进,华莱士拓店到 10000 家并上市,塔斯汀则把同样的配方又重复了一遍。 到这里,剧本和中国过去十年发生的一切「内卷」一样,螺旋的下沉、降本、价格战已经启动,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似乎无法逆转。 但麦当劳的「预裹」改恶,遭到了市场的激烈反弹。同时肯德基又针对这个点,展开了「有鳞片(现裹)才是好炸鸡」的营销攻势,最终到 2025 年,麦、肯两家同时复兴了「炸鸡现裹粉」的行业标准。 在这个过程里,你能够看到,多年沉淀的品牌和产品 legacy,如何压倒短期的市场起伏,帮助企业纠错,逆转螺旋的贬损。市场调节机制,尤其是消费者的主张,都是有效的。 只是话说回来,这件事在麦当劳身上可以成立,但对德克士无法成立,也是一种必然。
#麦当劳
#预制菜争议
#炸鸡
#消费降级
#市场调节
分享
评论 0
0
ᴊᴄ🍉
1个月前
柴静做了一期杨永信的节目,用更尖锐的呈现,影射了更形而上的问题,提醒我们这片阴霾从未散去。因为说白了,那其实就是一个迷你的威权社会,社会则是大号的网戒中心。 我是从 2010 年的《网瘾战争》,开始真正了解杨永信和网戒中心。那个时候我其实已经快成年了,童年时代关于暴力的记忆,和青春期的叛逆心正在淡去。特别是因为考学的顺利,我的具体生活其实进入了一段非常美妙的时期,人格也开始发育了。 但当时的我已经有了一种对威权、管教的 PTSD。我和「野孩子」成为朋友,不断游离在规则的边缘,为那些稍微的越界,短暂的喘息,为小小地成为朋克而感到兴奋。十年后我才知道这种心理模式叫「ODD」。也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有了「不要小孩」的念头。 当年性感玉米在有孩子之后移民日本,那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为孩子而离开」的真实案例,我只花了半秒钟就理解了一切。后来我说出了那句话,「生小孩没什么难的,难的是亲手创造一个社会值得 ta 成长在里面」。 站在今天回想,即便是在那段以温和著称的时代,房子里的大象其实也一直存在,气压在之后的十年里变得越来越沉重,整整一代人的伤痕也从未愈合,直到发展为那一句「这是我们最后一代,谢谢」。
#杨永信
#网戒中心
#威权
#社会问题
#代际创伤
分享
评论 0
0
1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