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人民日报客户端
0 关注者
感念恩师、关怀教师
高伐林
1周前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从美国回中国,接待人员问他想见什么人,他写下的第一个名字是王竹溪(图,1911~1985)。当局火速让王从湖北公安县赶到北京与杨见面。这位剑桥博士在抗战中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杨听他的课入迷。杨后来说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吴大猷和王竹溪。
Stellato
写了又删、删了又写的一段文字,想了想还是决定发出来。 杨振宁教授的成就,于社会、于民族、于吾等文明之贡献,在这里毋需篇章。漏夜不得昧时的一些思绪,在此写下,纪恩师杨振宁教授。 1938年,战火蔓延,山河动荡。我的太爷爷随校西迁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 在那个烽烟与理想并存的年代,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后来让他终生挂念的学生。这位学生就是我的一位恩师,杨振宁教授。 在所认识的人中,杨振宁老师是我有幸相
新华网-新华网
1个月前
从“硬设施”到“软关怀” 南岸区三措并举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Jeff Li
2个月前
1985年下半年,王小波去了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并通过妻子李银河结识了许倬云。此时李银河在攻读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许倬云正是匹兹堡大学的历史系教授。 李银河向许倬云简单介绍王小波的情况,希望他能给予指导。最终,许倬云成为王小波的导师。匹兹堡大学有“个别指导学习”课程,相当于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谈话。每周三下午,王小波会和许倬云谈上一两个小时。如果有事,下次补上。 在文章《许倬云问学记》中,许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3个月前
6名大学生坠入浮选槽遇难,获救老师现状披露
张桂梅坚守大山,15年送考守护女孩梦想
27
张桂梅,作为云南大山中的一位教育工作者,连续15年为高考学子送考,成为无数女孩梦想的守护者。在每年的高考前夕,她都会带领学生们齐唱《万疆》,用小喇叭为考生送上祝福和鼓励。张桂梅的坚持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精神支持,也体现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山区女孩未来的深切关怀。她的行动激励了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推动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讨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