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韵和

朱韵和

0 关注者

1天前

1975年8月的一天,晚饭后,毛泽东、张玉凤、孟锦云、李玲师在一起看电影。 片名:《云中落绣鞋》。 出厂:香港凤凰电影制片厂。 看完这部片子,主席问了小张、小孟、小李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可笑的问题。 “你们说说看,这两个救小姐青年,哪个好些?”主席漫不经心地问道。 “当然是在井下的那个青年好 啦。”小李脱口而出。 “还用说吗,井上那个青年真够坏的。他不仅贪人之功,据为已有,还陷害别人。”小孟也随着谈了自己的看法。 “小张,你自然也和他们一样的看法了?”主席笑着,把头转向了张玉凤。 “差不多,这是很明显的道理。我不明白,您干知要问这么个问题?”小张也算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我和你们的看法不一样,我觉得,还是那个井上面的青年更好些。”主席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便不再往下说,却把眼光移向她们3个,意思是等待她们的反驳。 “那为什么,我们可不明白。”小孟直接反问。 “那个井下青年,对问考虑太简单,他缺乏周密的思考,他早就应该想到井上的青年会使出这一招,他太愚了,还是那个井上青年聪明噢。”主席兴趣很浓地与几个姑娘争辩。 “噢,他聪明?他太奸滑了,这种人太不老实。”小张首先表示反对主席的意见。 “老实,老实是无用的别名,这是鲁迅先生的见解,我很同意。”主席继续谈着自己的见解。 “那他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害别人啊!”小孟又说。 “就有一个小姐,他不去害,他能得到吗?看来,他是太爱这个小姐了,这叫爱之心切,恨之心狠。” “反正咱们也说不过主席,行了,总是您有理,对吧?”小张倒是想着结束这场争议了。 的确,当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同情给了那个忠厚实意的井下青年,而无不憎恨否定那个狡猾的井上青年时,毛泽东却并不苟同这种公正的看法,甚至连一点同情也不给予。 毛泽东的确有他自己独有的思考习惯,他常常从人们习惯的思惟规律中摆脱出来,从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分析问题。这也许是他成为一个思想家所必要的。好与坏、大与小、快与慢、强与弱、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之间,他会看到它们之间的转化。变化、运动、发展,是永恒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俄国有个诗人普希金,他写了一个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很喜欢。”主席很少谈到外国的作家,但这次却突然提到了普希金。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上小学时,看过这个动画片,那个贪心的老太婆真是可恶。” “你要看到那老太婆的贪心,太可恶,你可没有看到这个贪心中有可爱的一面。”主席仿佛故意唱反调。 “老太婆老让老头子去向金鱼要这要那,最后还要当女皇,还要让金鱼来服侍她,怎么样?金鱼生气了,老太婆还不是一切都没了,只守着这个破木盆。” “人贪得无厌是不好,但人要贪得有厌,那恐怕世界也就不前进了。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都满足了,到了厌的程度,那还要变革,还要追求什么呢?” 这又是毛泽东的观点,他赞成老太婆的追求,不断的追求。 “主席的看法,老和我们不一样,这个人很怪。”这是孟锦云的结论。 “他就是怪,你说是黑的,他偏要说白,他总喜欢对立。”小张也有同样的看法。 难怪,年轻时代的毛泽东,老师在给他的诗的评语中,就称他为“怪才”。 ---孙文广:私人近身护士谈毛泽东黑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