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icon

昨天,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发表了一篇长篇谈话,重点讨论了中东问题(中文链接: )。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试图通过阐述自己的理念和成就,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留下印记,形成一份历史记录。 布林肯的谈话显然有战略意图。他着重强调了通过“两国共存”方案来解决以巴冲突的问题,并试图利用大量美国援助,促使哈马斯退出政治舞台,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接管加沙和治理巴勒斯坦国,同时要求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以换取以色列撤军、终止封锁加沙以及放弃进一步的领土扩张。布林肯的目标是希望以一种相对公正和全面的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中东问题。然而,他的努力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呢? 对于哈马斯的激进行为,也有人问,为什么明知会遭到毁灭性打击,哈马斯还要采取这样的行动? 对上述两个问题,我今天早上想了一下,把我的想法写出如下: 首先,布林肯在处理中东问题时,可能低估了局势的复杂性,尤其是对哈马斯在巴勒斯坦民众中的民意基础缺乏足够认识。即使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领导巴勒斯坦,许多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深层敌意可能仍会推动巴方政策逐步向激进方向倾斜。其次,哈马斯可能另有战略考量。他们可能认为,即使阿拉伯和平进程得以推进,哈马斯自身也将难逃边缘化或被彻底剔除的命运,因此选择孤注一掷。此外,他们可能低估了以色列反击的强度。 另外,他低估了犹太人,尤其是美国本土犹太人对他和拜登政府偏袒巴勒斯坦人、压制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做法不满,然而半桶水的公平又造成民主党内部极左分子的反弹,是导致大选落败的原因之一。 在中东问题的背后,俄国和伊朗的影子不容忽视。两国可能通过怂恿和支持哈马斯的恐怖行为来破坏中东和平进程,牵制美国,从而减轻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压力。相比之下,中国的态度则更加谨慎。北京近年来在中东和解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致力于塑造全球领导者的形象,显然不希望让哈马斯的行为破坏这一成果。因此,中国不太可能支持哈马斯这次的恐怖行动。 所以,哈马斯的行为不仅是自身策略的一部分,也是更广泛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布林肯的中东战略虽有其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未能充分考虑到中东局势的深层复杂性和背后多方势力的作用。它说明良好的愿望不一定产生良好的结果。当然这也为未来的中东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任何方案都需要充分理解并考虑区域内外多方利益与诉求,才能有可能实现持久和平。换句话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0/200

评论 0

暂无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