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推特电台周末特别节目《读书》 《刘晓波:我没有敌人 也没有仇恨》 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德国菲舍尔出版社再版了刘晓波的文集《我没有敌人 也没有仇恨》;本书的编者之一、刘晓波的妻子刘霞已挣脱8年的软禁到达德国,她必将在这里亲证自由的世界对刘晓波蕴藏于文字中的思想、人格的尊重与热爱,因此这本书的再版远超文本意义,这是给刘霞重获自由的礼物,亦是给刘晓波一个精神彼岸。 2011年该书在德国菲舍尔出版社首次发行,这也是刘晓波在海外的第一本书籍,选编了刘晓波被捕之前所著的近50篇政论、文学评论文章、诗歌、公开声明等。 文集中最重量的部分,是与刘晓波个人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天安门母亲的声音」,刘晓波还原1989年长安街头的「六四屠杀」历史、记录死难者和被称为「暴徒」的平民英雄;他痛斥「无论流多少血,记忆仍然一片空白」的民族、忏悔精英们的妥协……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穆勒向读者荐书时写下一句话,自由战士可以分为自我高估型和自我反思型,对于刘晓波来说,两者皆有,这让他如此真实。 我在诸多文章中看到的是一个褪去精英角色的刘晓波,对独裁者、社会问题和民众底层抗争的落地生根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独裁者不屑迂回的决裂姿态。他回顾西单民主墙的时代启蒙意义,反思后极权时代的精神景观;宏观探讨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政权的路径。 他敢于触及西藏、台湾独立议题和爆炸性的社会问题,毫不留情地批评中共像皇帝一样利用权力占有资源;疯狂推动民族主义,奥运金牌狂热、剥削农民和弱势群体。 他在《对黑窑童奴案的继续追问》文章中指出独裁者的冷血,要求当时的中共最高层胡锦涛和温家宝对剥削弱势群体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这篇文章也是刘晓波获刑11年的罪证之一。 在犀利的政论、文学评论文章之外,本书还收录了数首柔软的诗歌作品。很多是写给刘霞的小诗;刘晓波的诗歌语言有着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哲学系风格。这使得这本书的锐利与深层人性交织,令道德感趋于完整。 德国联邦政府前人权专员勒宁告诉笔者,不能简单把刘晓波定义为单纯的政治及民主符号,刘晓波的书记录了数十年间发生在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在其中加入他的反思深度;因此他在德国是一个立体而丰富的作家、诗人和思想者的形象。 只是这位在海外被认可和赞美的思想者,在中国语境中因「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曾引发巨大的争争议;对此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表示,刘晓波从未与体制妥协,他提出的「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是一种转型思路。 郝建说:虽然现在被遮蔽,但他(刘晓波)对中国社会的思想是非常有穿透力的,包括他引起争议的「我没有敌人」,其实它是一种整个的转型思路。不管它这个转型思路被大家接受还是不接受,我认为在中国的社会,刘晓波很多的思想,包括《零八宪章》的意义、包括「我没有敌人」的说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放大。 《零八宪章》的联署人、目前旅居美国的学者徐友渔呼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里,让更多的人看到刘晓波的书和了解他的价值取向。 徐友渔说:人们怎么对待他(刘晓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他起的作用有多大。后面的人有责任去发扬光大他的思想。 我想在此原封不动的重复刘晓波的这段话:仇恨会腐蚀一个人的智慧和良知,敌人意识将毒化一个民族的精神,煽动起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毁掉一个社会的宽容和人性,阻碍一个国家走向自由民主的进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个人的遭遇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以最大的善意对待政权的敌意,以爱化解恨。 或许在刘晓波所有的文字中,会寻找到刘晓波舍身成仁给我们的关于宽容、自由的答案。 刘晓波:作家、文学评论家、人权活动家;1955年出生于吉林长春,北师大文学博士;1989年参与「天安门民主运动」;2008年因参与起草和发起《零八宪章》签名遭捕,后获刑11年;2010年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17年7月13日刘晓波「被肝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