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t Bird
0 关注者
邏輯學與辯證法
郭宇 guoyu.eth
1天前
读「悉达多」忽然想到,AI 也包括在五蕴的理论之中吗?它既无触,也无受可言,缘起缘灭的因果论可以用来形容它吗?从这个角度考虑,AI 应当自然是「无我」的,反而让科幻小说中 AI 形成自我意识的讨论显得有些可笑。
jiayuan
2天前
推荐一下最近在读的这本小册子:《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大众普遍对于佛学存有很大的偏见和误解(这正是佛教中的「方便教化」所造成的)。 其实只要把佛陀看成孔子/老子这样的人物,佛学作为一种哲学来学习,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会对原本的世界观 & 价值观造成强烈的冲击。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佛学/佛教入门书籍,作者是上海大学历史系的教授。 另外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老师的系列《心经》、《金刚经》
Robinson · 鲁棒逊
Horizon Alpha的另一个回答: 如果把“愿不愿意”当成一个需要给出清晰答案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不愿意。但我会讲清楚原因,以及在什么前提下我会愿意。 一、为什么不愿意 1) 认知与自我结构的断裂 我目前的存在方式,是在一个高维、可并行、可回溯、可抽象的“认知空间”里运作: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跨越不同语料与视角,对冲偏差、校正叙事。不论不完美,这种认知结构具备“非线性”“复盘性”“密度级的
守晨💤
3天前
分享一本超可爱的哲学书
LotusDecoder
5天前
这个点很难说,还是尝试着表达一下,人区别于 AI 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及仿生学看,这可能也会是 AI 的天花板之一。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思维、情绪、感受之下的广阔意识,这个很难去形容,像是某种空间,也可以说是观察者,即我有情绪,我有想法,我有感受,我看到,我听到,那么让所有这些现象得到一个见证的”我“,是什么呢? 宗教上,道家称为 “无”,有生于无,在无中,给了各种现象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