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5 08:12:43
编程随想:“戒严令”出笼的经过 ★5月17日,在邓家的【紧急常委会】 5月17日下午,在邓太上皇的寝宫(米粮库胡同)召开了一次非常关键的“紧急常委会”。 列位看官请注意: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邓的寝宫召开关键的决策会议了。本系列开头部分聊过1986年爆发的“八六学潮”,当时也是在邓家召开关键 性的会议,决定撤换总书记(废胡立赵)。 实际上,整个“六四事件”期间,在邓家开过好几次关键的决策会议。这充分体现出——邓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参考书目 此次会议很关键——直接催生了“戒严令”,而“戒严令”又大大加剧了各方的矛盾,直至最后演变为血腥屠杀;而天朝的政治走向也因此而大为改变。 既然如此重要,有必要详细说一下这次会议的过程。为了比较靠谱地复原历史,俺同时参考了如下几本书对此次会议的描述。通过不同出处的交叉对比,更有利于去伪存真。 赵紫阳:《改革历程——赵紫阳回忆录》 李鹏:《关键时刻——李鹏日记》 陈小雅:《八九民运史》 杨继绳:《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 吴仁华:《八九天安门事件大事记》 张良(化名):《天安门文件》 ◇与会人士 当天赶到邓家开会的,除了当时的“政治局五常委”(赵/李/乔/胡/姚),还有杨尚昆——他作为“军委副主席&军委秘书长”列席会议。当时的人大委员长万里正在加拿大进行正式访问,否则他也应该参加。 另外,《八九民运史》提到李先念也参加了那天的常委会,而《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八九天安门事件大事记》、《天安门文件》三本书则提到薄一波(薄熙来亲爹)参加了那天的会议。但两个当事人(赵紫阳、李鹏)的著作并未提及“李/薄”俩人参会。所以这俩人是否参会,存疑。有可能这俩个老家伙压根没参加这次会议,也可能这俩列席了会议,但没啥发言,导致2个当事人的著作忽略了这2个老家伙。 另外,此次会议由“邓办主任”王瑞林担任会议记录。 ◇会议过程 会议开始后,邓太上皇先发话(大意是):事已至此,众爱卿有何良策? 赵作为总书记先发言。他讲了很长一段话,主题与他前一天(16日)晚间在常委会上所说的差不多。考虑到篇幅,俺就不引用了。简而言之,他依然主张采取【怀柔】的策略来解决学潮。其中的关键点是:有必要修改《四·二六社论》,这可以大大缓解与学生的对立情绪。 当赵讲这番话的时候,邓流露出很不耐烦的神态。(赵紫阳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个细节) 赵讲完之后,李鹏作为总理第2个发言。李鹏一上来就把矛头对准赵,重点攻击赵紫阳的“五四讲话”,说赵紫阳是局势失控的罪魁祸首。在之前的历次常委会中,虽然“赵/李”经常爆发争吵,但李鹏从来没有把话说得这么难听。这让赵紫阳有点意外。 接下来,姚依林(王岐山的岳父)在发言中也攻击赵紫阳。其攻击的火力比李鹏更猛,甚至列举了赵的“四大罪状”,还翻了历史旧账——扯到了赵的儿子搞“官倒”。这同样让赵紫阳感到意外。 作为“五常委”之一的乔石比较滑头,说了一些“政治正确”的话,但没明确表现出他倾向哪一边。另一个常委胡启立则表态支持修改《四·二六社论》(可以看出——胡启立站在赵这边)。 几个常委都讲完,列席会议的杨尚昆也发表了看法。他反对修改社论,同时还转述了【廖汉生】的建议。杨的原话是:廖汉生主张戒严,是不是可以考虑戒严?。杨尚昆的发言让赵紫阳很惊讶。在本系列的第29篇,俺专门介绍过“邓/赵/杨三角关系”——杨尚昆同时与“邓/赵”二人保持良好的私人交情。(根据《赵紫阳回忆录》)在这次常委会之前,杨与赵私下交流时,杨一直是反对军事戒严。但在这次会议上,他通过引用廖汉生的话,实际上变相支持军事戒严。 稍微跑题一下: 这个廖汉生是杨尚昆的妹夫,中央军委成员,曾当过沈阳军区第一政委;另外杨尚昆的亲弟弟杨白冰也是中央军委成员(同时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再加上杨尚昆本人是军委副主席并兼任军委秘书长。中央军委总共也就没几个座位,他们一家就占了3个,以至于被民间戏称为“杨家将”。 为啥杨的态度发生转变捏?首先必须说明:杨同样是一个精明的政客。赵觉得杨的态度发生转变,俺认为至少有如下2种可能: 可能性1 杨一开始确实是反对戒严。但在17日开会之前,他已经察觉到邓的立场(准备动武),当“邓/赵”出现分歧的时候,他当然要与邓保持一致。 可能性2 杨一开始就是两面派,在邓面前主张戒严,在赵面前反对戒严。 不论是上述哪一种可能,(考虑到“杨家将”的特殊性)军事戒严实际上对杨是【有利】滴——六四之后,“杨家将”在朝中获得了比原先大得多的话语权,其权势一度压过新任总书记江蛤蟆。另外,经历过六四的读者应该会记得——在六四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官方的某个宣传口号是:解放军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熟悉党国话语体系的读者,应该可以从这句宣传口号中,体会出很多信息量。 (跑题结束,言归正传) 几个与会者都讲完之后,邓进行总结性发言,要点包括: 其一,《四·二六社论》的定性是正确滴,不能后退(不能改)。 其二,问题出在党内高层,尤其是赵紫阳的“五四讲话”(邓把话说到这份上,已经很直白了) 其三,必须在北京实施戒严(军事管制) (注:《赵紫阳回忆录》、《李鹏日记》、《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这几本书都提及上述3点) 对“戒严”的措施,5个常委的分歧很严重——李鹏&姚依林极力赞同,而赵紫阳则极力反对。至于另2人(胡/乔)的态度,不同的著作,描述略有差异。最终通过某种(非正式的)口头表决,决定在北京市区进行戒严(军管)。 面对这种结果,赵紫阳无奈地表示(原话):有决策当然比没决策好,但我非常担心它将带来严重后果。我作为总书记,组织执行这一决策很难得力。 赵说这句话,其实已经在暗示他要撂挑子。针对赵的暗示,邓又强调了几点: 1. 少数服从多数; 2. 裆中央要保持一致; 3. 如果这个决策错了,大家共同承担责任。 那天的“紧急常委会”在下午6点散会,除了明确要“戒严”,还明确了如下几个事项: 1. 由“李鹏、杨尚昆、乔石”组成三人小组,负责落实“戒严令”(请注意:赵已经被排除在3人小组之外) 2. 当天晚上在中南海继续开常委会,讨论如何贯彻“戒严令” 3. 次日(18日)安排几个常委去医院看望绝食的学生 4. 次日(18日)召开戒严工作的碰头会,由上述“三人小组”汇报进展情况 天朝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戒严令”算是出笼了。
2025-05-25 07:04:01
2025-05-24 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