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4 18:07:08
赵紫阳的“516谈话”——是“低级失误”,还是“有意为之”? ◇赵紫阳本人的说法——低级失误 在那本《改革历程——赵紫阳回忆录》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谈了“中苏峰会”。其中包含了赵为自己的辩解,原文如下: 这次戈尔巴乔夫来访是中苏高级会晤,主要标志是表现在戈同什么人会晤。当然中外都知道,所谓中苏高级 会晤,应是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的会晤。但是戈是苏联苏维埃主席和党的总书记,而邓不是国家主席又不是总书记,只是军委主席。因而在我的内心就是想一定要明显地表现出中苏高级会晤是戈邓会晤,不是戈与其他人的会晤。既要表明这一点,又要避免出现伤害邓的言论。原来外交部的方案是主张淡化处理,既不能回避,也不要太正式了。不上公报,不搞两党会谈,要我在会见戈时说:“既然我们两党的总书记会晤了,两党的关系自然也就恢复了。” 但在我会见戈的前两天,5月13日我在邓家里谈戈氏来访的有关问题时,邓说了一句话,说他和戈会晤后,两党的关系就恢复了。这和原来外交部的方案不同。我非常注意邓的这句话。正因为上述这些考虑,在戈邓会晤后,我同戈尔巴乔夫会见的一开头就说,他与邓的会见,两党的关系就恢复了。他同邓的会见是他这次来访的高潮。接着很自然地我就讲了邓在我党的地位以及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的决定。 我的这篇讲话,一举解决了两个问题:为什么邓戈会晤是中苏的高级会晤;邓目前仍是中共最高决策者是中央全会决定的,组织上是合法的。我当时感到这次讲得非常得体,既解决了问题,形式也很自然。 讲话以后,开始听到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反映,后来我才知道,邓的家人及邓本人对我的讲话不仅不高兴,甚而非常恼怒。这是我始料不及的。究竟邓为什么认为我是有意把他抛出来,推卸责任?是什么人,如何在邓面前挑拨的,我至今也不知道。我本来出于好心,在维护他,保护他的形象,而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却不料引起极大的误会,感到我是有意伤害他,我确实对这件事感到很大的委屈。这件事我本来可以不做,何必多此一举,实在有些懊悔! ◇俺的分析 但是俺【不】赞同赵本人的辩解。下面是俺的分析: 与“五四讲话”的对比 在本系列的第23篇,提到赵在“5月4日”的两篇演讲。其中一篇是“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讲话”;另一篇是“会见亚洲银行理事会的讲话”。 这两篇讲话,前者是大范围的,后者是小范围的;前者要先经过“中央书记处”的审核才能定稿,而后者无需审核。所以,赵紫阳就在前一篇演讲中说得很含蓄,滴水不漏;而在后一篇演讲中说得很直白,表明了他对学潮的温和立场。 从5月4日的这两篇讲稿,可以看出赵是一个很谨慎细致的人。 而中苏峰会,他与戈尔巴乔夫的谈话,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重要性都远远超过5月4日的那两篇讲话。 如果说,5月4日的两篇讲话,他都作了周密的准备,仔细地推敲了措辞;很难想象在中苏峰会如此重要的场合,赵竟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与“其他朝中大员”的对比 在本文前面的章节,俺解读了矮邓会见戈氏,所说的那番话。也提到了:很多朝廷大员,从矮邓的讲话中,听出了邓的潜台词。 而赵紫阳作为邓小平的左膀右臂,跟随其多年。赵对邓的性格,应该是更加熟悉才对。如果说,别的朝廷大员都听出了邓的潜台词;赵紫阳怎么会听不出? (请注意:邓的会面在上午,而赵的会面在晚间——也就是说,当他与戈尔巴乔夫会面时,他肯定已经知道了邓的讲话内容) 其它一些细节 《八九民运史》一书中还提到一个细节:当赵即将走入会场与戈尔巴乔夫见面时,他先问了现场某个工作人员“是直播吗?”现场的工作人员给了他肯定的回答。 为啥赵紫阳在会晤之前要问这个问题捏?恰恰说明他想在这次会晤中说一些比较【出格】的话(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现场直播是无法进行实时审查滴) ◇小结——赵紫阳是有意为之 基于上述对比,俺认为:以赵紫阳如此老练的政治手腕和如此谨慎细致的性格,他【不至于】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更大的可能性是——有意为之。 ★赵紫阳为啥要这么干? 当然啦,由于赵紫阳已经不在人世,咱们已经无从知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假设俺上述的分析是正确滴,肯定有读者会问——为啥他要这么干捏? 关于这个问题,俺在本系列之前的某几篇博文,已经作了一些铺垫。如今来汇总一下 ◇与胡耀邦的对比 在本系列的第23篇,俺提到说—— 胡耀邦死后极尽哀荣,而赵紫阳在学运【初期】的名声并不太好,甚至成为学生的嘲讽对象(当时流传:他大儿子赵大军参与“官倒”)。 “胡赵”二人,同为邓矬子的左膀右臂,同样都是改革派的领军人物。(在学潮【初期】)两人的名声,差异却如此之大。这肯定会让赵觉得心理不平衡。 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这样明显的反差,会让他有强烈的动机去消除民众对他的误解。 ◇与“八六学潮”的对比 在本系列的第6篇,俺介绍了“八六学潮”的经过。 那次学潮(相比六四而言)影响的范围不算大,持续时间也不算长。但学潮结束之后,胡耀邦因此而下台。 而“六四学潮”发展到5月中旬,范围已经波及全国,连中苏峰会都受到影响。不管“六四学潮”最终如何平息,肯定得有人出来背黑锅,当【替罪羊】。那么,谁会是替罪羊捏?当然【不可能】是矮邓。虽然矮邓是【实际上】的一把手,但【名义上】已经退居二线。所以,替罪羊多半是总书记赵紫阳。 ◇小结 以赵的政治头脑,他肯定能想到上述这些。 一方面,他希望获得像胡耀邦这样的名声;另一方面,不管他如何做,他的仕途已经没戏了。 在这种情况下,与邓决裂,或许他还能保住自己的名声。从【博弈】的角度来讲,这大概是他最好的选择。 ---编程随想
2025-05-24 1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