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06:51:36
我是土木工程师,亲见亲历了许多哭笑不得的建筑业故事。 我曾经问一些年轻的工程师:建一座面积约800平方米的三层楼砖木结构宿舍楼,从基础到交付使用,如果尽可能地快,得多少时间? 没有人答对。实际是15.5小时。也就是说,清晨破土动工,傍晚就水流灯亮了。人们不相信,但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事实。 这件事发生在四川德阳工业区重型机器厂工地。那个时代放了很多“卫星”,这是其中的一个,引起过很大的轰动。 这样做很不经济。采用人海战术,用工量超出常规好几倍。质量尤其粗糙,例如10米高的砖墙一天砌到顶是违反国家《规范》的规定的(按规定,砖墙每天只能砌1.2米)。由于灰缝下沉量集中发生,建筑物出现很多裂缝。 这些楼质量差,但还能使用,比它的一些兄弟“卫星”要幸运得多。哈尔滨的农业大厦,一座五层的大楼,竣工后一个晚上,突然崩塌,幸好尚未住人,未造成严重伤亡。这是一座“四不用”大楼,所谓“四不用”,指楼的结构中不用钢材、木材、水泥和红砖。真是一个敢想敢干的结晶。 由于我国的财力、物力有限,根本实现不了“超英赶美”的宏伟目标,所以大搞紧缺物资的代用品就成了我们技术人员一项重要工作。缺钢筋,我们找到了竹筋、玻璃纤维代用;缺木材,我们找到了玻璃钢(以树脂粘合玻璃纤维制成)代用;缺水泥、红砖,我们找到了蒸养或非蒸养硅酸盐代用,于是“四不用”的建筑就出现了。农业大厦的垮台也许是件好事,它使“四不用”甚至“八不用”的冒险有所收敛。 除了建筑本身,各项配套工作也在放“卫星”。为了增加运输力,人们在货车后面猛加挂斗,一辆载重3.5吨的解放牌货车竟加到八个载重量一吨的挂斗。1958年我亲眼见到它行驶,像一列无轨火车。最后因妨碍交通而被迫停止。 不要以为这些事都是群众自发的行为,不是,是各级组织号召的。我还清楚记得德阳工业区区委书记在群众大会上号召推广超声波的情景。他说:“不就是一截钢管、头上装上一个薄钢片吗?能量就在这个薄钢片上。和小时候玩儿的竹管上加一片竹叶一个意思。你们信不信,反正我相信。”当天晚上,我单位职工一夜未眠,加工超声波。仓库管理员奉命打开仓库,听凭各取所需,结果一晚上用了十余吨钢管。凡是水阀、汽阀都装上“超声波”,算是实现了“一夜超声化”,也是一颗“卫星”。 这些事例是说不完的。听起来好像笑话,想想却令人心酸。年轻人会奇怪,你们老一辈的工程技术人员怎么这样不讲科学,好像小孩子过家家,想怎样就怎样?其实,1958年起,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遭到破坏,是由于有一股由上而下的急功近利的狂热思潮,技术人员是不起作用的。 ---我亲见亲历的荒唐工程 作者: 张登善
2025-05-19 06:51:36
2025-05-19 05:53:01
2025-05-19 02:24:27
2025-05-17 0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