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职场隐喻
关注
宝玉
6小时前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团队或系统中提出问题、定位自我以及解决问题的精彩隐喻。 作者巧妙地通过两句截然相反的谚语,探讨了职场和生活中“特立独行”的两种不同结局。 以下是原文转译: 《吱吱作响的钉子,抑或是突出的轮子》 作者:Prashanth Sadasivan 有两句谚语描述了类似的行为,但结局却截然相反,最终传达的寓意也天差地别: > “出头的钉子挨锤打” (注:源自日本谚语,意指枪打出头鸟,强调合群) 对比 > “会叫的轮子有油加” (注:源自美国谚语,意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强调表达需求) 这两句话描述的都是同一个场景:在一个更大的结构或群体中,某个个体显得格格不入,或者说有点“毛病”。但在第一种情况里,这个不合拍的个体会被强行敲打回去,直到顺从;而在另一种情况里,它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随后恢复正常运作。 这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我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耐人寻味。作为一个经常感觉自己无法融入群体,同时又很难开口表达需求的人,我觉得透过这两个隐喻来审视处境,能学到很多东西。 钉子远没有轮子重要 想象一个书架,上面的钉子数量通常比轮子多出好几个数量级。如果其中一个轮子坏了,想移动书架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但如果只是其中一颗钉子变形了,你大可以忽略它,或者轻松换掉它。 当事情出现不对劲时,值得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提出来吗?还是说,提出问题仅仅是为了显得自己聪明,或是为了追求某种缺乏实用价值的“技术正确”? 同样重要的是,在提出问题时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重要性——如果你是一百个零件中的一个(像钉子),那么你提出的问题,肯定不如你是十个关键零件中的一个(像轮子)时那么受重视。 明确诉求且警报适度 vs. 无端拉响警报且毫无解释 轮子的诉求很明确,它发出警报的方式也不会造成太大负担(吱吱作响虽然烦人,但不危险);相比之下,凸出来的钉子更危险,而针对这一“症状”最明显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它锤回去。 在提出问题时,恰当地传达紧迫感至关重要——既不能夸大,也不能低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当你指出问题时,应该同时提出明确的诉求,告诉大家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有些问题在彻底崩溃前,唯一的症状就是“钉子松动” 当然,我们也得为“钉子”说几句公道话!比如,为什么这颗钉子会凸出来?也许是因为书架上放了太重的东西? 有些时候,确实存在需要被指出的严重问题,但除了像“锤子”那样粗暴的手段外,并没有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这时,你不得不站出来,做那颗凸出来的“钉子”。虽然你几乎肯定会被锤回去,或者被移除/替换,但如果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钉子凸出来,人们最终会开始审视整个结构的完整性出了什么问题。 懂得何时指出问题,带着方案来,并在关键时刻坚定立场 我喜欢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并通过提出正确问题来引发关注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更擅长分辨什么时间该要求什么,并且当我知道问题真的很严重时,能够更加坚定。 我确实有点过度引申了“钉子”的比喻。这句话原本更多是关于社会从众心理,而不是关于提出问题。但在某些方面,我认为从人群中“突出来”,往往也是一种以身作则、通过亲身实践来表达你认为事情应该有所改变的方式。 来源:
#团队问题解决
#职场隐喻
#特立独行
#表达需求
#风险警示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