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结构池
关注
Susan STEM
2周前
只要底层代码是AI写的,那么软件工程的范式必定要发生变化 Warning: 这是一个扯淡贴,我自己都没把细节想清楚,纯探讨,纯扯淡。 我们正在进入下一个软件工程的范式:生态化(没错,就是那个 eco-system,生化环材里的“生”,生物这个学科里会涉及的生态)。 关键在于AI写出来的代码你怎么定位 过去几年,程序员群体围绕着“AI 会不会替代程序员”这个话题吵了无数次,互相拉黑、互相开喷。但在我看来,这些争论都白费了,因为根本问题一开始就问错了。真正的关键不是“AI 替代与否”,而是:你究竟如何定位 AI 写出来的代码?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AI 写的代码,不就是代码吗?还能是什么?可你回想一下大学里的“软件工程”这门课,那真的是“写代码课”吗?当然不是。软件工程讲的是一个多层次的工程体系,而不只是单纯的代码实现。Layers! 所以在我看来,AI 写的代码不能被当成稳定的“产品”,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熵源。大模型的本质决定了它的输出虽然极端高效,但并不是低熵的终态,而是高熵的输入。它的特点非常鲜明:数量多,可以瞬间产出海量实现;质量杂,正确与错误并存,差异巨大;重复性高,常常生成类似功能的多版本。这些特征意味着,AI 输出的代码更像是生物进化中的“基因突变”——提供丰富的多样性,但需要经过筛选、压缩和演化,才能沉淀为稳定的结构。(虽然低端码农现在已经确定要被淘汰,但是你不能硬扯说低端码农写出来的代码也不一定全高质量,这个我们后面再说,不是纠结这个问题的事)。 AI生成代码将我们把软件工程的范式进程又往前了一步 如果我换个视角,把 AI 生成的代码看成一种“熵源”,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再是最终产品,而是燃料。这些高熵输出,必须经过协议约束、反馈筛选和治理机制的控熵处理,才能逐渐被压缩为低熵的“结构”,最终沉淀为文明级的生态资产。于是,整个项目的逻辑,就不再是单点开发,而是一次生态演化。所以读这篇帖子时,请不要把自己仅仅当成程序员,而要先把自己当成一个生态设计者。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生态箱”(Biosphere),它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独立生态系统,模拟核大战后的求生仓或星际航行场景。很有意思的是,它的第二任总经理还是史蒂夫·班农。 这篇帖子我们要探讨的,正是AI 时代的软件工程范式变化,其核心概念就是结构池(Structure Pool)与生态演化的运行逻辑。回顾软件工程的发展轨迹,最早的旧范式(封闭/流水线)把开发过程当成工厂化的流水线:需求 → 设计 → 开发 → 测试 → 部署。它强调稳定和可控,本质上是通过压制熵来维持秩序。后来出现了过渡范式(敏捷/Agile),承认需求随时可能变化,引入局部演化和迭代,但仍然局限于项目内的小闭环。这是从“压制熵”走向“利用熵”的第一步。如今,我们正走向新范式(AI + 开放结构池):软件开发变成了一个生态,AI 生成、用户反馈和开发者约束共同作用于公共结构池,推动系统不断演化。在这种模式下,交付不再是一次性产品,而是贡献结构单元,沉淀到池子里复用和演化。工程逻辑因此发生根本转变:从“压制熵”走向“利用熵”,最终进入生态学的思维模式。 再抽象一层:封闭 → 开放、静态设计 → 动态演化本来就是工程学整体的历史逻辑。 在早期的工程时代,逻辑是封闭系统 + 静态设计。工程师像“造物主”,试图在设计阶段就把复杂性全部压缩掉,以此换取高稳定性,但代价是适应性极差。进入工业工程阶段,才逐渐出现了局部开放。福特式的流水线把复杂制造拆解成可控环节,虽然整体依然是封闭系统,却开始允许局部的模块替换。同时,电气化与标准化(螺丝、接口、电网标准)的出现,让不同厂商、不同系统之间能够首次组合。这相当于工程进入了结构化阶段,但仍偏向封闭。 所以,千万不要把眼光只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从毕业到现在只看到眼前的屏幕和 IDE。工程的格局要抬高来看,否则根本看不清楚历史的逻辑。 在软件工程中,传统范式如瀑布模型、V 模型,本质还是“封闭设计—一次性交付”。随后出现的Agile(所谓的敏捷/DevOps)打破了大周期,强调迭代与反馈,迈向了“动态演化”。再后来,开源运动通过开放源代码,让外部贡献进入系统,软件第一次出现了“生态演化”的模式。 由此,工程思维逐渐转变:开始接受不确定性,用反馈驱动优化。整条历史逻辑清晰可见: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态设计到动态演化。早期工程靠“压制熵”维持秩序,而今天我们靠“利用熵”来激发演化。AI 的到来,只是把这一长期趋势推到极致,让工程彻底进入生态学逻辑。 在我谈发展方向的时候,建议先看看我前几天写的两篇关于“容器与协议”的帖子——那两篇把我现在想表达的技术骨架讲得比较清楚。要说明的是,这个观点并非我凭空想出来:我的思考来自与不同背景开发者的反复交流,很多想法是在碰撞中逐步成形的。然而现在真正的难点在于,我们正在探索一个尚未被命名的未知领域;很多概念的术语还没被发明出来,导致常常出现“说半天、却互不相通”的状况——看起来像是在鸡同鸭讲,但实际上大家可能在谈同一个抽象思路。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确定彼此讨论的本质是否一致,这也是为什么在讨论同一个抽象概念时,还会产生争执。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理解世界的边界;在面对全新的概念时,去拓展语言、去达成共识,比登天还难——我亲身体验过这种挫败感。打个比方:我从没住过宫殿,却在想象在做梦的时候自己当公主;然而在梦里中我仍在自家找厕所,这种错位正是我们在用现有语言描述未来范式时经常遇到的尴尬。 计算机世界的趋势:从容器到协议 我的意思不是要彻底颠覆“容器”,而是现在有大量的协议真空 我的想法:生态设计,将项目变成一个“结构池子”。 在 AI 驱动的新范式下,软件工程正在从封闭的流水线逻辑转向生态化逻辑。过去的软件开发像工厂一样,遵循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的线性流程,强调稳定与可控,本质上是通过“压制熵”来维持秩序。而在新的范式中,开发被看作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AI、开发者与用户共同参与,代码与结构不断生成、验证、淘汰和进化。这意味着软件工程的重心从一次性交付转向持续演化,从单一产品转向结构单元,从工厂思维转向生态思维。 在这一生态化框架中,结构池子(Structure Pool)是核心机制。它是一个公共池,存放 AI、人类和用户贡献的各种“结构单元”(容器、规则、服务、协议)。新生成的结构单元在通过协议验证后沉淀到池子里,成为可调用、可组合的资产,并在持续反馈与选择压力中不断升级或被淘汰。结构池不是一个静态仓库,而是一个动态生态,它分为多个层次:执行层保证容器能运行,协议层保证容器能互联,治理层维持池子健康,演化层推动协议升级,而文明层则让其成为人机共用的知识与规则基建。 整个生态的运行依赖一个容器—协议—反馈—治理的闭环:AI 或开发者生成新容器,经协议规则验证后进入结构池,附带元数据与版本,随后在调度中被调用。使用过程产生的反馈成为适应度信号,决定哪些单元升级、哪些淘汰,而协议也会随生态扩大不断进化。其本质,就是把 AI 的高熵输出通过控熵机制压缩为低熵结构资产。 在这个过程中,几条心法至关重要:AI 代码应被视为熵源,是生态燃料而非终态产品;协议是边界,确保不同容器能对接并过滤垃圾;反馈是驱动力,决定存活与淘汰;选择压力提供方向,避免演化失序;演化则是常态,软件不再是一次性交付,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生命系统。 从文明意义上看,软件工程已经沿着一条清晰的历史轨迹演化: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态设计到动态演化。结构池子正在成为人机共建的“文明记忆体”,其中沉淀的不仅是代码,还有规则、知识和协议。AI 的商用化则把这一趋势推到极致,让工程彻底进入生态学逻辑:不再压制熵,而是利用熵来激发演化。 AI 范式下的软件工程 = 生态化设计开发 → 以结构池为核心 → 通过持续演化实现文明级的控熵与积累。 关键词: 生态化开发 —— 软件工程不再是流水线,而是开放生态。 结构池(Structure Pool) —— 存放、调度、演化的公共池子。 熵源 —— AI 代码是高熵输入,是生态燃料而不是终态产品。 控熵机制 —— 协议、反馈、治理,把高熵转化为低熵结构。 持续演化 —— 软件不再一次性交付,而是动态进化的生命系统。 协议边界 —— 确保互操作、过滤垃圾、维持秩序。 文明记忆体 —— 结构池沉淀的不只是代码,而是人机共建的知识与规则。 示例:语言翻译的结构池子(Translation Structure Pool) 1. 执行层(容器单元) 在这个结构池里,有许多不同的翻译容器: 容器 A:中 → 英,偏直译 容器 B:中 → 英,偏意译 容器 C:英 → 日,适合新闻 容器 D:英 → 法,法律文档优化 容器 E:多语言小句实时翻译(对话场景) 👉 每个容器就是一个“可运行的翻译模块”。 2. 协议层(边界与接口) 所有翻译容器都必须符合一个协议,例如: { "input_text": "string", "source_lang": "string", "target_lang": "string", "metadata": { "domain": "general|legal|news" }, "output_text": "string" } 👉 协议保证了:无论内部算法怎么实现,外部都能用统一方式调用。 3. 治理层(验证与筛选) 验证:新容器加入时,先跑测试集(BLEU 分数、延迟、错误率)。 淘汰:错误率过高或不符合协议的容器会被下架。 分层:通过反馈和测试,容器会被标记为 bronze / silver / gold 级别。 👉 这样避免了“垃圾翻译”污染结构池。 4. 演化层(反馈与升级) 反馈采集:用户可以打分、标注错误,系统也监控延迟与准确率。 自我优化:容器 B 在用户反馈中逐渐学会更好地处理成语。 协议升级:当生态发展后,协议增加字段 "formality_level": "casual|formal",支持更精细的语境。 👉 池子随使用情况不断升级,而不是一次性定型。 5. 文明层(共享与沉淀) 不同开发者、公司、甚至用户都可以贡献翻译容器。 有人专门贡献“小语种”容器,有人贡献“学术论文优化容器”。 最终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 翻译生态,而不是单一的翻译软件。 👉 池子沉淀的不是某个翻译产品,而是 多样的翻译结构,可被任何系统调用。 一个 语言翻译的结构池子 就像一个多物种的“翻译生态”: 容器是各种翻译模型(不同风格、语言对、场景)。 协议是统一的接口规则。 治理保证质量和秩序。 反馈驱动容器优化和协议升级。 最终沉淀为一个共享的文明记忆体,供全球人机协作使用。 开发的关键,就是你如何去设计这个池子。
#AI驱动软件工程
#生态化开发
#结构池
#控熵机制
#持续演化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