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排异

大清不是因为无知而错过工业革命,而是因为太清楚这场革命会摧毁自己的统治结构。今天的中国面对科技跃迁时,也会面临类似的“结构排异”考验 —— 历史会押注在谁能解决兼容性问题上。 目前我认为硅谷大佬中,把这件事情看的最清楚的还是Alex Karp, 他认为硅谷方向错了,LLM是原材料——关键是我们这些加工端,我们怎么去让社会接入。 技术不可孤立,科技要连入社会结构才能发挥作用。 竞争在“应用环节” •模型层面,美国、中国、欧洲其实差距在缩小。 •真正的竞争优势在 谁能最快把 LLM 工业化、规模化嵌入到社会系统中。 •这也是为什么 Palantir 一直主打 “AI for decision-making”,直接瞄准政府和工业客户,而不是 ToC 的聊天应用。 矛盾点正是“结构兼容性” •清朝拒绝工业化的逻辑,就是怕工矿业带来 组织规模化,冲击统治结构。 •今天很多机构/国家对 LLM 的矛盾,也是一样: •如果只是“聊天玩具”,没威胁; •如果要嵌入司法、军事、金融,就会触发 结构排异。 •Karp 的敏锐之处在于,他既看到了排异,又试图提供一个 可控的加工层 来解决这种矛盾。 谁能解决“结构兼容问题”,谁就能避免清朝式的排异陷阱。 现在对于不想被淘汰的技术人来说,两条路。一条模型研发端。一条就是这个社会接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