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冲突

9个月前
0:7. 我从小踢球,如同古惑仔第一集中的场面,从小学开始就要为抢场地、斗输赢被各种大人/大孩子打的头破血流、浑身是血,骨折骨裂和拉伤更是家常便饭。学会的不仅是如何踢球,还有如何斗争和保护自己。 虽然除了世界杯/欧洲杯的若干场次,早已不再看球,前年膝盖肌腱撕裂后也不再踢球。 想起,2022年的加州周末清晨时分,看到连成片的巨大足球赛场塞满了着带孩子来参加比赛的家庭,随着比赛进程产生的的冲突,场上场外、孩子大人都打成了一片。 还有,2012年12月中的某个傍晚时分,冲绳街头放学的日本孩子,不论男女都身着队服一路带球回家。我们已经穿上了羽绒卫衣,孩子们则在寒冬中只是短袖短裤。 偶然,看过一个短片,提到小小的直布罗陀岛上居然还有几十支正规球队,常年开展联赛。 这当然不是一切的原因,只是某些因由展开后所呈现的部分线索。 为什么中国的足球每况愈下,与世界的平均水平越来越远? 为什么中国只有足球运动不行,而似乎其他论金牌数都成了体育大国? 先不论橄榄球和马球,足球是近现代以来全球范围最接近于军事活动的体育竞赛。虽然有明星球员的存在,但很难说哪一个队员更加重要,作为一个攻守兼备的战术总体,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考虑到每一个完整的赛季和包括世界杯在内的各类竞赛体系,战略安排更是需要充分规划与执行;而从社区足球到俱乐部/国家队的生态中涌现与层层选拨的球员,则是确保了充分的“战士”供给与多样性;最后通过各类型赛事确保“准军事力量”常年处于实战状态。 商业成就只是这种生态安排下的一个自然产出物,必定从这样的土壤当中孕育与繁盛,而不是刻意的安排。 这像是什么? 这就是“封建”制度安排下,由良家子构成的军事动员体系。中国人很难真正理解的各种德比,就是各个尺度下、同一区域、不同社区、不同“法统”的“封建安排”。从童年时代开始就一起踢球、一起打架、一起骨折,所结成的战斗友谊和家庭关系,就是“信任”与“自然分工”的基础和源泉。 绝大多数人从幼年时期开始就接受这样的训练:毕生都为自己所在的社区、球队、传承而战,捍卫荣誉尤胜于身体的伤病和个人利益的得失。领袖/领导力就是这样自然产生的。 “共识”源于这样的秩序安排和从童年开始的时间卷积,“传统”这种老土和保守的词汇恰恰是可持续存在与胜利的基础。 与之对比:编户体系下,人人皆平等。 人人平等的放弃了社区、漠视传统、嘲讽具有牺牲精神的潜在领导者、害怕受伤与打架。放弃了以武力为前提和基础的社区构造,那么源源不断提供优秀“战士”或者“球员”的土壤就不存在了。 离开这个“文明”的土壤,那么上层建构的各种“制度”安排则如同淮南淮北,貌似一样的青训体系、联赛体系,即便在巨大的金钱诱惑下也如同服用兴奋剂的ED患者,“阳刚之气”的来源是完整生态体魄的可持续供给,两者的差异从表面透视则无解。 由“专业化体育”构成的制度性安排,选择从物理指标来选拨“战士”,如同选择牛马和机器。默认的“共识”和“领导”从中消失了。从小踢球的我们都很清楚,足球场上会自然的产生“领袖”,哪些屡屡在关键时候稳住大局、团结人心、逆境中扭转败局的人就是天然的军事领袖和政治领袖。 人们对于明星球员的热爱,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对于部落军事首领的忠诚和拥戴。胜出的原因不仅是武力值,也是传承与信念、奉献与牺牲。 走遍全球,华人群体爱打牌而不爱运动,爱运动也都是高尔夫/网球/羽毛球,而少有人享受集体运动,更不用说需要在足球场上头破血流和大打出手。这并不是个体差异或者简单的说种群差异,也不是泛泛的用制度差异来解释,而是千年以来文明土壤的演化选择结果。 华人体育选拔的明星,如同高考和数学/信息学竞赛选拔出来的聪明小孩、商场博弈胜出的聪明大人,群体竞争的是编户制度下个体的基因组,经过科举/高考/竞赛/融资/举国体制的强化,一小部分编户享受智力/体力胜过其他编户的快感和果实。 而社区的丧失,导致那些真正的“领导者”在非常非常早期的阶段就被淘汰,泯然于众人矣。 结果当然是注定的,败坏是宿命的安排。 “历史不是曾经,而是现在”,更是我们遥不可及、却又必然踏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