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台

午餐时,吃素的瑞典同学谈起了动物打嗝如何加剧全球变暖。 苏丹同学听完,说:“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理解。”他的家乡正在经历战乱与饥荒,连水都成了奢侈品。 那一刻,我看见了“位置”与“共情”之间的鸿沟。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中国人站在国际舞台上谈“共同的未来”时,有人听见了希望,有人只觉得刺耳。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余裕谈论“未来”。 ——— 在资源富足、社会稳定的语境中,人们更容易发展出普世主义的想象——谈理想、谈地球、谈命运的联结。 但在另一些生活语境中,食物、生存、迁徙,甚至一个身份证件的合法性,才是无法回避的焦虑。 我们能谈多远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现在。 所以,当共情从特权位置流出时,它的方向就是错位的,也一定是会被拒绝的。 很多精英、留学生、中产阶层,在国际化环境中受益匪浅,能快速与普世语言建立情感连接。但他们也容易误以为,这些理念对所有人都天然合理。 他们说:“我能理解,为什么你不能理解?” 但,“能不能理解”从来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存权限问题。 ——— 很多人正在用这种“特权式共情”规训网友,他们不去理解网友的愤怒,而是要求网友安静、配合、温柔、感恩。 这不是真的在共情,而是在抹平差异、掩盖不公。 为什么说这是规训? 因为当特权者试图将自己的理念推广为“全人类应该接受的共识”,就从“共情”滑向了“道德强加”。 就像一个能自由选择食物的人,认真告诉另一个正在饿肚子的人:“你应该吃得更环保一些。” 在这种语境下,“共情”失去了理解的基础,变成了一种带有隐性压迫感的叙事——你不仅不理解他们的困境,反而用你的标准评判他们“不够文明”“不够理想化”。 它在以温和的面容施展暴力——以“我为你好”的姿态,掩盖了“我不愿看见你真正需要什么”的事实。 ——— 在苏丹同学说完之后,瑞典同学回复道: “这其实是我们瑞典的特权。能选择吃素,意味着我们有充沛的资源。 而我在你面前谈这个,是不太体面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理念高尚而自我拔高,而是退了一步——让出了叙事的主导权。 这是一种边界意识,也是真正的共情:不急于传播理念,而先识别结构; 不强调我“站在你这边”,而是承认我“从没真正站过你那边”。 所以你看,想要建立真实的对话,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放下自我感动、承认差异、倾听诉求。 还有,别光说理念,如果可以,就做点什么。 至少的至少,也请不要站的高高在上的教育别人。 ——— 共情的力量,不在于说出多么高尚的理念,而在于理解对方的处境,尊重对方的需求; 也不是让所有人都“统一语言”,而是先承认——我们不是从同一个起点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开始谈论“共同的未来”,而不是把它当作特权者自我感动的投影,或是由少数人命名、由多数人承担代价的明天。
5个月前
对于习近平不出席典礼而是派代表出席,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这次活动的焦点一定是川普,不符合习近平在国际舞台上要做主角的习惯,尽管美方希望见到的人是蔡奇,而很显然,中方认为由国家副主席韩正代表习近平出马比现任政治局常委蔡奇出马更加合适。 中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政党,只会捧跟他们同一个价值观或者同一个意识形态的政党领袖。除非是朝鲜和越南,他们可能派一个常委级别的人物过去。否则的话,中共不会派常委级别的出席外国元首的就职典礼,不能坏这个规矩。虽然不派蔡奇,但是习近平派了韩正,韩正也曾经是正国级中共领导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妥协,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派过领导人参加美国总统就职典礼,这是第一次,也是破了先例。 选择韩正而不是外交部长王毅,反映中方採取高规格和放低姿态的做法,显示对川普再度成为美国总统的尊重和对中美关係的重视。中国想缓和中美关系这是很显然的。习近平想通过这种方式,在姿态上向川普示好,传递尊重川普这次当选的重要性,还是希望中美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中国现在面临经济巨大的压力,不希望中美关系越来越糟,对中国未来的经济产生更不利的影响。所以卢比奥(Marco Rubio)在国会的作证,直接炮轰中共,但是中共的外交部都没有猛烈抨击。 中国也没有反对台湾率团赴美出席典礼 与人选有关。对于台湾立法院主席韩国瑜率团赴美参加就职典礼,中方这次并没有表态反对,相信是已评估两岸关係后作出的政治考量。这次赖清德在派谁去的问题上,我觉得他是非常高超的一招妙棋。如果他派了另外一个中共不喜欢的人,那可能中共要反制。派韩国瑜去,韩国瑜跟中共的关系是比较友好,在立法院给民进党製造很多的障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韩正和韩国瑜即使同台,中共也能接受。如果这个时候再打压的话,在台湾岛内又可能会引起更多不利于中共的舆论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