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成长型心态
关注
看不懂的sol
1天前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为什么努力付出,还是没能得到身边人的认可? 为什么熬了无数个盯盘的日夜,还是没能把亏损扭转为盈利? 为什么反复复盘每笔交易,还是没能避开持续亏损的陷阱? 为什么劳碌半生,还是没能改变底层牛马的命运? 人生走过了上半场,但大部分人还是困守原地,想要突破,却不得法。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罗伯塔・乃斯在《走出思维泥潭》一书中指出: 这些困惑的背后,其实是我们被自己的认知框架困住了。 认知框架会引导我们选择性地关注,那些我们自认为重要的东西。 但这会造成我们视野狭窄,只看到自己 “眼里的世界”,错过身边一个又一个机会。 若能打破认知框架,我们就能找到改变人生的突破口。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各自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 结果发现,蜜蜂会不停地在瓶底上徘徊,因为它们认为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那边,但直到它们力竭倒毙,都没有找到出口。 而苍蝇则不同。 它们不受光的吸引,四下乱飞,在不到两分钟之内,就全从瓶颈口逃出。 这就是蜜蜂效应。 现实中很多人遇到困境时,就像玻璃瓶里的蜜蜂,困于自己的 “逻辑” 里,被自己的认知框架框住。 罗伯塔说: 认知框架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它几乎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所见所想。 如果陷入 “坏” 的认知框架,我们就像被蜘蛛网套住的蚊子,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最终在绝望中丢掉性命。 书中提到,汽车安全带刚被投入使用时,不少人质疑: 用安全带,不就等同于不信任司机吗? 作为现代成年人,我们从小就有的认知框架是 “系安全带 = 保护自己生命”。 所以我们很难理解这种 “系安全带 = 不信任司机” 的认知框架,毕竟其最坏的结果是致命的。 但在当时,人们就是活在这样的认知框架下,持续葬送自己的生命。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每年就有 33000 人在交通事故中丧生。 哪怕他们一直为自己生命担惊受怕,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全带依然形同虚设,根本没人愿意主动系上。 有时候,你以为败于环境,实际是困于认知。 用既有的思维去思考去行动,得到的只会是原来的结果。 你越是困惑,越是要问自己: 是不是自己的认知框架出问题了?是不是到了该打破固有框架的时候了? 只有尝试跳出盒子来思考,我们才有机会挣脱困局。 书中有句话说: 要想解放自己的思想,就要先学会如何打破框架。 曾听说一个故事。 一个小村庄家家户户都种梨树,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认知框架:种梨树是村里人的出路。 有个年轻人也不例外。 但很快他就陷入了困惑,大家都在一个赛道上内卷,村里到处都是梨子,竞争大,利润小。 真的能发家致富吗? 他意识到,想要糊口,必须打破这个固有框架。 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砍掉果树,种起了柳树,为其他人提供盛梨子的筐。 他也因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后来,一条铁路从村里贯穿南北,买卖更便利了。 村里的果农也由单一的卖果,开始加工果品,甚至集资办厂。 那个年轻人依旧没有加入竞争,反而在他的地头砌了一面 3 米高、百米长的墙。 这堵墙面向铁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梨园。 当火车途经此地,车上的人被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惊艳时,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可口可乐。 据说这是 500 里山川中惟一的广告牌,凭着这面墙,他成为第一个走出小村庄的人。 为什么村里其他人都没法打破自己的认知框架呢? 这就是从众效应的结果。 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所以,当大部分人都涌入一条小巷时,我们就要警惕了,前面到底是死胡同还是康庄大道? 正如一群人在海边烧水时,发现柴火不够了。 有人建议砍树枝,有人提议去买炭,都从燃料方面想方设法。 但偏偏没有人想到,可以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 遇到困局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困在认知框架里。 当我们敢于打破认知框架,我们才有可能走出思维泥潭,找到破局的机会。 罗伯塔在书中强调: 要活在当下并面向未来,千万不要整天琢磨过去你可能做错的事情。 当我们在错误的认知框架下,做出错误的决策时,不要责怪自己,毕竟过去已成过去。 往事不究,迎面未来,我们要用成长型心态,重塑认知框架,为自己的人生注入生机。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重塑认知框架呢? 我从书中,总结出了 3 个方法,分享给兄弟们。 ①走出去,多观察,多提问 得到 APP 的创始人罗振宇曾说过:“一困惑,就出门。” “出门” 其实是一个技术活。 正如书中所说: 走出去是为了真正的观察,要像人类学家一样,关注那些不寻常、不对劲的事情。 腾讯合作讲师王润宇分享过一个 “走出去” 的经验。 他周末光顾了一家 CBD 的奶茶店,生意不大好,但却 “存活” 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开始店员也很苦闷,不得不到周边的奶茶店取经。 原来,这家店是接 CBD 里面公司的单,给他们优惠团购价,承包他们的下午茶或者公司活动的饮品。 这正正是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大事业靠命运气数,颠覆者靠基因优势。 而普通人,只需要走出去,多观察,多提问。 一旦走出去,你就会发现,人生是旷野,大千世界,条条大路通罗马。 ②重塑语言,优化认知框架 有一个研究发现,病人选择做手术与否,并不是取决于医生的医术,而是取决于医生的表达。 当一个医生跟病人说:“你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 10%。” 病人马上晴天霹雳,死活不做手术。 因为他此时的认知框架是把自己归到了 10% 的死亡率里。 而当医生对病人说:“你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 90%。” 病人就会充满希望,全力配合手术。而他此时的认知框架是自己有 90% 的存活机会! 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语言表达,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的边界,就是认知的边界。” 我们的认知框架时刻受语言的影响。 你所说的,不仅代表着你所想的;你所说的,还会影响着你所想的。 记住,改变命运,从改变语言开始。 ③反向思维,扭转思维困局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经久不衰: 在引起问题的认知框架内思考,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用制造问题的思路,是没法解决问题的。 当我们陷入困境,最好的办法不是沿着问题找答案,而是用 “反向思维”,从结果反推办法。 18 世纪,天花肆虐欧洲,造成 1.5 亿人死亡。 有个医生叫爱德华・詹纳,他发现只有挤奶女工幸免于难。 虽然她们也患过一种相似的疾病 ——“牛痘”,但比起致命的天花,牛痘明显预后良好。 于是他挑选了一些患者,给他们注射牛痘的脓液,其中包括他 18 个月大的儿子。 当天花再一次来袭,他的研究对象无一感染 从 “防治天花” 这个方向出发,困难越挖越多。 但从 “不得天花” 这个结果反推,反而找到新思路,扭转困局。 投资中的 “反向思维” 更是破局的关键。 多数人投资时习惯 追涨杀跌,看到某只股票上涨就想买入,看到下跌就想卖出,这正是 “在制造亏损的框架里思考”。 而逆向投资者会用 反向思维:当市场都在追捧某板块,估值达到历史高位时,他们会思考 “这个板块的盈利能否支撑当前估值?会不会有回调风险?; 当某板块被市场抛弃,估值跌到历史低位时,他们会研究 这个板块的基本面是否真的恶化?有没有被低估的机会?。 就像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正是通过反向思维,打破了 “从众投资” 的认知框架,避开了市场的追涨杀跌陷阱。 巴尔扎克说过: 影响历史的人,都是那些可以突破常规、把握未来的人。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一定能影响历史,但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未来。 如果你深陷困局之中,不妨试着改变你的思维定势。 只有卸下认知框架的紧箍,释放脑海里的奇思妙想,我们才能抓住更多机会。
#认知框架
#思维定势
#突破困局
#反向思维
#成长型心态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