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左右派之争
关注
Susan STEM
6天前
左右派之争,悲惨世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右派青年领袖之死,公开行刑式刺杀,政治战争的残酷,左右之争的白热化,我要说说《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这本小说。 大文豪雨果。 芳婷:左派家庭未婚先孕的少女 她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少女,美丽、纯真,却没有社会地位与保护力量。年轻时被一个轻浮男子的甜言蜜语所诱惑,生下了私生女珂赛特,却被无情抛弃。这是一场典型的“浪漫主义骗局”。在工厂里,芳婷勤劳肯干,却因为未婚先孕的身份而被同事排挤,最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 从此,她的人生进入急速坍塌:先是卖掉一头秀发,又被迫拔掉门牙贱卖,最后不得不沦为妓女。雨果冷峻而毫不留情地记录了她的堕落,仿佛在展示社会制度如何一步步摧毁一个弱者的生命。 然而,放眼今日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当代法国,未婚先孕早已不再是无法承受的耻辱。相当一部分新生儿是非婚生子女,单亲妈妈也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支撑。芳婷若活在今天,她或许无需把珂赛特送人,而是可以直接领取儿童补助、住房津贴,甚至在某些地区连房租都由政府承担。她甚至可能选择继续单身生子,只要孩子足够多,每个月都有数千美元的福利到账,几乎无需工作。 然而,一代芳婷,代代芳婷。 福利制度的初衷是防止女性落入“芳婷式”的悲剧,却在某些社区里代代相传,固化为一种文化循环。男孩在无父之家长大,成年后又留下更多私生子;女孩熟悉整套福利领取流程,也继续走着同样的道路。结婚?从未认真考虑过,因为婚姻反而会让她们失去补助。于是,新的芳婷一代代诞生,“代代芳婷”,成了社会的阴影。 左派的福利政策本意是慈悲,但也在无意中制造出大量 dysfunctional 的家庭结构。那些右派所坚持的“正常”:为家庭辛勤奔波的父亲,善良美丽的母亲,在许多家庭里早已不复存在。雨果笔下的芳婷,是19世纪的悲剧;而现实中的芳婷们,则成了21世纪福利国家的悖论。 全身刺青的左派青年,染着鲜艳色彩头发和全身各种金属环的左派少女。 县城婆罗门沙威 vs 县城小混混青年冉阿让 县城婆罗门沙威 vs 县城小混混冉阿让——这就是《悲惨世界》里最尖锐的对立。沙威为何对冉阿让穷追不舍?表面是执法,深层是阶层的蔑视。沙威出身低微,却通过进入体制爬上来,变成县城里的“婆罗门”,一种自以为稳固的中层秩序的化身。他对冉阿让的愤恨,并不是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而是因为冉阿让代表了体制之外的可能性:一个混混居然可以变好,甚至比体制内的人更有道德力量。 沙威问:你为什么不当公务员?为什么不在十几岁就像我一样,去追求秩序、依附制度?这是县城婆罗门的逻辑:我所选的道路就是唯一的正道。你冉阿让若不走这条路,就该一辈子伏在阴沟里。 而冉阿让的反击,是通过一生的行动:他用善行、用救赎,证明“体制外的混混”也能走出一条高于法律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他要终身寻求救赎:为了证明人类可以超越标签。 然而,沙威之所以最终无法接受冉阿让的救赎,是因为那会动摇他赖以存在的全部意义。若冉阿让能自我救赎,那法律与制度的绝对性就被削弱了。沙威宁可毁灭自己,也无法承认体制外的人可以比体制内的人更高贵。 换句话说: 沙威象征县城婆罗门的自恋与优越感,活在秩序和身份的幻象里。 冉阿让象征县城小混混的痛苦与可能性,他的人生不是直线上升,而是痛苦跋涉中的涅槃。 道德洁癖,伴随一种自以为绝对正确的优越感,甚至带着法利赛人式的宗教姿态——这种态度,倒和许多右派的气质颇为相似。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我确实听见了。那不是雨果笔下的1832年巴黎街垒,而是2008年的“占领华尔街”。这是现代版的法国大革命呐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者恒富,穷者无望。不同的是,今天的人民手里有了广泛的沟通工具,文化水平也足以看穿资本积累背后的剥削逻辑。当他们在网络和街头集结,所燃起的,已不只是情绪,而是对制度性不公的清醒反抗。 那一刻,本来有可能演变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大火。可就在火苗即将点燃时,有一个意外的变量介入,像一桶水浇了下来——那就是 中国。 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祭出了强力的举措:天量刺激、基建狂潮、出口扩张,把全球的生产链、消费力和流动性全部硬生生拖了回来。华尔街的火焰没有烧透,美国的体制暂时缓过一口气。于是,“占领华尔街”的怒吼逐渐散去,青年们回到日常,革命的浪潮被压制了下去。 然而,问题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延迟。资本的逻辑没有改变,反而更加精致化、全球化。中国救的不仅是华尔街,也是在帮整个旧秩序续命。人民的歌声因此没有停息,而是潜伏在地下,等待下一次的爆发。 还给不给年轻人活路? 雨果写的是街垒与子弹,而今天的街垒可能是区块链、AI模型、社群共识。 珂赛特,马吕斯,爱潘妮,安灼拉, 谁是左派?谁是右派?人民哪有什么界限呢? 珂赛特,那她要按照她的出身,连艾潘妮都不如,但她却成了右派心目中完美女性的化身:纯洁、顺从、光明,雨果笔下的“光之少女”,甚至像是十九世纪版的 Sydney Sweeney,一个需要父权与守护来托举的形象, 是靠冉阿让用生命去托举的。 马吕斯,贫困贵族出身,出身“右派”家庭,又投身于左派革命。出身右派家庭,却转身投向街垒。他既有血脉的保守负担,又有浪漫的革命激情。 爱潘妮,出生底层,把自己活成了个女混混。就是左派叙事里的“原生家庭之痛”啊,但是她对马吕斯的爱情不真挚吗?为了保护马吕斯,替他挡下了子弹,死在他怀里,她就不高尚吗? 所以谁是左派,谁是右派?哪有什么界限?没有敌我,如何有战争?如果真的划不清界限,又何来左右之分? 宗教式右派的解法? 政教早已分离,基督的归基督,凯撒的归凯撒。圣经的经文早已封卷,不会再多出一个字,它所能救赎的是个人的灵魂,而不是正在坍塌的社会结构。眼前的问题依然存在:制度的腐败、秩序的失衡、阶层的撕裂,这些都超出了经典所能提供的解法。过去的圣典可以安慰人心,却无法修补现实的裂缝。 社会的未来,需要更加高维的智慧。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刺杀都是人类秩序的容忍底线。 政治是一个高风险游戏,本兔子早就吓的瑟瑟发抖,躲洞里去了。走之前写文一篇。
#左右派之争
#悲惨世界
#社会福利悖论
#阶层对立
#政治刺杀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