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连潮
1个月前
韩连潮
1个月前
【两普会:和平努力还是出卖乌克兰?】 1.据报川普与普京拟在阿拉斯加会面,讨论结束俄乌战争,但乌克兰并未受邀。这引发了广泛争议,特别是有关“以乌土地换和平”的猜测。尽管一些评论认为普京在某些“红线”上有所松动,但国际社会似对川普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认为此举可能是在“出卖”乌克兰。 我以为必须客观地看待川普总统的和平努力。无论其主观意图如何,他在本任期内推动和平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正如卢比奥国务卿所指出的,川普在促进和平方面亲力亲为,这与拜登总统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川普不仅在俄乌问题上有所行动,还在印巴、柬泰、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以及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冲突中取得了成功和进展。 2.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谈总比不谈要好。许多人认为反侵略战争必须以完胜告终,或是正义国家应不惜一切代价支持被侵略国,但这并不符合当今世界的现实。在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中,或许可以如此,但现实是各国都有自身的利益和问题。这让我想到,中共过去为了世界一遍红,迫使中国民众勒裤腰带,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提供大量援助,但朝越阿并不感恩戴德,它们觉得援助是天经地的,是你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当然,如何在现实考量(如妥协)与道德原则(如反对侵略)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这一平衡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这也是川普政府必须考虑的大问题。 因此,既然是谈判,双方都必须有所得失。需要认识到,普京作为克格勃出身的资深特工,在玩弄权术和心理操纵方面经验丰富,川普在与他周旋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3.三年前,我曾提出要彻底切断俄罗斯的经济命脉,才能有效打击其侵略行动。目前,尽管欧盟和美国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大幅下降,但仍未完全停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在2024年从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达到了创纪录的1650万吨。与欧盟相比,美国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额要小得多。 此外,中共和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并提供军民两用产品,且未受到有效制裁,这也是普京能够继续战争的重要原因。川普政府现在试图通过增加关税来阻止中印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易,但这恐怕难以奏效。为了真正实现和平,可能需要更严厉的措施,即采取“如果你不站在我这边,那你就是与我为敌”的立场。这意味着首先要彻底切断自身与俄罗斯的贸易,然后切断其他国家与俄罗斯的贸易,实现全面的脱钩断链。 否则,如果无法彻底切断俄罗斯的经济来源,那么乌克兰可能不得不接受“打落牙齿和血吞”的现实,通过妥协来结束战争,争取时间重建国家,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
韩连潮
1个月前
【如何坚守罗素原则】罗素被问及他有什么值得告诉一千年后的人们,其答曰,问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事实所能证明的真相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两种想法所左右:一是自己希望相信什么,二是自己认为如果相信了某种东西会带来有益的社会影响。 此外,罗素还强调:“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学会容忍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些人会说我们不喜欢的话。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共同生存。如果我们想共同生存而不是共同毁灭,我们必须学会一种宽容和仁爱,这对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延续至关重要。” 我对此深以为然。不过,在罗素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一个客观、可验证的“事实”,只需要通过严谨的逻辑和证据来发现它。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信息碎片化和极化,我们看到“事实”本身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价值观等被重新构建和主观化。当人们对”什么是事实”本身都无法达成共识时,就给罗素的理性原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觉得应对之策应包括: 1. 承认事实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可能没有绝对的事实,或者当前信息不足以得出结论;有的则如盲人摸象,存在多个层面,角度不同,对事实的认知也不同,而不同的派别往往会选择性地强调那些支持其立场的事实,而忽略或贬低其他事实。因此,理解彼此构建事实的过程比简单争论事实本身更为重要。 2.寻找事实的交集。在此基础上寻找各方都承认或无法否定的、基于逻辑推理、科学方法或可验证的信息和数据的事实交集。通过鼓励各方聚焦于客观标准而非主观信念来讨论事实。 3. 增强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通过追溯信息源头,识别情感偏见和认知偏见,以及保持开放心态来对待与我们固有的信念相悖的事实和信息,从而把握真相。 4. 接受无法完全达成共识的现实。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基本事实:人类因意识形态、宗教、价值观或世界观的差异,永远无法在所有问题上完全达成共识。学习如何在分歧中共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智慧。。 总之,当人们无法对事实达成共识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罗素的原则,而更应坚守它,但不再将用其单纯地寻找一个客观事实,而是一个理解不同事实构建过程、整合多方信息、并最终形成更全面真相。这要求我们更加主动、审慎和开放地去思考。
韩连潮
1个月前
【关税政策和逻辑谬误】我实行X不关注政策有段时间了,但今天偶然在手机上看到X推送一个回复,批评我对川普关税政策的批评。其中称连左媒现在都承认川普关税是对的(言下之意你的批评错了)。我因过去的法律训练和听多了国会辩论,成了逻辑死磕派。这是一个常见的逻辑谬误(fallacy),需要提醒一下。 这个谬误叫做“诉诸权威”(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指在论证中,不是依靠证据或推理,而仅凭借某个人或机构的权威、身份、地位或名声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记得好像是在张学良的传记中看到,蒋夫人为了说服张信基督教,抬出了历史上很多聪明人都信此教来证明信奉基督教为正确选择。 与之相关的逻辑谬误有诉诸大众,诉诸传统、诉诸无知(认为某个主张是真的,因为它没有被证明是假的;反之亦然)、人身攻击(Argumentum ad hominem)。人身攻击也常见。这让我想到多年前,老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家史蒂夫·汉克(Steve Hanke)的攻击;克鲁格曼和汉克之间的核心分歧在于他们对经济学,特别是对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根本看法不同。 克氏认为通胀由总需求、财政刺激和供给侧冲击等造成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保守派汉克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 而在两人的辩论中,克氏攻击汉克为“卖狗皮膏药者”(snake-oil salesman),因为汉克是工程师转行的,在地理与环境工程系任职,而不是经济学系,企图以此来削弱汉的观点。后来克氏居然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奖,这让我更轻视诺经济奖。
韩连潮
1个月前
【周末分享:慢生活深体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断舍离”已备受推崇。它倡导我们审视自己周遭,清空物质与思想上的淤堵,为心灵腾出空间,以期实现清明灵动的状态。这无疑是智慧之举,帮助我们摆脱过载的束缚。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当我们过度或不加思索地运用“断舍离”来“浅层消费”时,其反面——“连、迷、合”(或者说是“持、守、融”)——的价值便凸显出来。我们一生中获取并拥有众多有形和无形的事物、人际关系,有些甚至是我们耗费了大量气力与心血才得以拥有。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旦到手,我们却常常不加珍惜,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去体验、去欣赏,而是在尝鲜止步之后,便草率地将其“断舍离”掉。 这种浅尝辄止的态度,实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它可能让我们与真正美好的人、事、物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许多人事物的真正魅力和深层价值,并非一眼可见,也非短暂接触就能领悟。唯有当我们真正投入时间与精力去连接(建立联系,初步了解),去沉迷(深入钻研,全身心投入),最终去融合(内化吸收,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欣赏,才能将它们从简单的“拥有”升华为内心真正的“爱好”与“财富”,为我们带来持久的愉悦。 好比读一本书,仅仅浏览封面介绍或匆匆翻阅几页,就决定读与不读,无疑会错过一本好书中字里行间蕴藏的智慧与情感。真正懂得阅读的人建议,至少要读上五十页,让思想与文字充分碰撞后,再决定取舍。 因此,真正的智慧并非一味地舍弃,而是在慎重获取之后,懂得如何高质量地“持守”与“融入”。我们需在“断舍离”的智慧与“连迷合”的之间找到平衡。为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清理空间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发现、持守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连接和深度体验,并投入宝贵的时间与心力予以呵护珍惜。“断舍离”并非目的,而是实现“连迷合”的手段。这不仅是对外界人事物的尊重,更是对自身生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