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新华社
0 关注者
朱韵和
5天前
朱厚泽曾谈到前中宣部长陆定一的一篇谈话,《炎黄春秋》杂志打算发表。但是,中共当局要求作者和编者删改一些陆定一的原话才能发表。朱厚泽感慨地说: “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是一个愚蠢的民族;一个忘记了历史的组织,只能是一个愚昧的组织;一个有意磨灭历史记忆的政权,就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政权;一 个有计划地、自上而下地迫使人们忘却记忆、忘记历史的国家,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心存恐惧的国家。” ---中共容不下的朱
蔡慎坤
6天前
【读者投书】说点自己的英雄事迹。老夫1993年是某省中学生英语竞赛的亚军——不是我吹牛啊,连芮某钢当年的英文成绩排名都在我后面!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成绩出自一个天天在深山老林边放牛放鸭边读书的少年手中。当年英语学得好的,哪个不是省城重点中学的学生?又有哪个出身于偏远深山老林、开门见狼的家庭?!那时老说中科大、北大、清华要招“特长生”,我真不懂啥才算特长?!比如,我能在江湖里一泡一天不上岸,曾先后在水
徒步的骑手
1周前
中国文人把这种缺少独立人格、这种性格软弱、扭扭捏捏媚上,自我包装成高大上的“家国情怀”,以此来媚世,沽名钓誉。四百年前,顾炎武就戳破了这种文人把戏,但有些没出息的文人一直玩到现在,还这德性。看看上一代中国文人,哪个把“家国情怀”挂嘴上的,不是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权力玩弄得滴溜溜转?
许先生可能晚年比较孤独、抑郁,因为自我很空洞,不像余英时先生有坚实内核,很容易陷入中国传统文人那种“怀才不遇”的自怜自艾情绪,拿“家国情怀”这类精神鸦片来自我麻醉。他要真有“家国情怀”,至少像杨振宁他老人家那样,搬去中国安度晚年。人家杨振宁有个优点,就是不自欺,不媚世,知道自己要什么。
看到有不少纪念许倬云先生的文章。以前也写过一点许先生,尤其是跟余英时先生相比。他老人家刚去世,不多说了。只说一个感觉:他都在美国住到90多岁了,还整天哭哭啼啼“家国情怀““九州同”,这给人的感觉有点太自欺、太假了,让人禁不住想到顾炎武批评的那种自我感动的“媚世”文人。余先生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这跟二战期间流亡美国的Thomas Mann态度一样:“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国”。这是一种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