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18:19:24
为什么整个日本动画产业都讨厌手冢治虫,尤其是宫崎骏? 手冢治虫被日本誉为“漫画之神”,其作品《铁臂阿童木》开启了电视动画的时代。 然而,与他的传奇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动画从业者,对他抱有深深的厌恶。 这种反感并非个人恩怨,而是源于手冢治虫的“有限动画”对整个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 20世纪60年代,手冢治虫推出了《铁臂阿童木》,这是日本首部大规模播出的电视动画。 为了适应电视媒体的低预算和高产出需求,他开创了“有限动画”技术:减少细节、降低帧数、重复使用片段、角色仅动嘴不动身。这种方法将每集制作成本压缩到约55万日元,远低于当时东映动画电影的预算。然而,这种“偷工减料”在动画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当时的动画人多以“全动画”为荣,如东映注重每一帧的精致流动。手冢的做法被视为对艺术的亵渎,许多从业者斥其作品“廉价”“低劣”,甚至不配称为动画。为示区分,他们将阿童木之流称为“有限动画”,以与精耕细作的“全动画”划清界限。 然而,铁臂阿童木却意外大获成功,创下40%的收视率,观众的接受让业界震惊又无奈。一位动画师曾感慨:“可悲的不是有限动画的偷工减料,而是这种践踏艺术性的东西,竟被观众欣然接受。” 二 手冢治虫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观众的期待,也重塑了动画行业的生态。由于铁臂阿童木与电视台签订了极低价格的合同,这一标准迅速成为行业标杆。动画公司为了生存,纷纷效仿手冢的降本增效策略,大幅削减预算和工时。 结果,动画师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薪资下降、超负荷工作、裁员潮接连发生。20世纪60年代的动画界,从业者普遍感到愤怒与无力,手冢治虫被视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这种影响甚至波及了手冢本人。他的手冢制作公司因低价竞争和过度扩张,最终在1973年破产。 讽刺的是,他推行的内卷并未让自己受益,却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低成本、低质量的恶性循环。许多动画人因此对手冢心生怨恨,认为他牺牲了艺术性和从业者的尊严,换来了短暂的商业成功。 三 在这一背景下,宫崎骏的厌恶尤为突出。当他加入东映动画,正值手冢的“有限动画”席卷行业。作为年轻动画师,他不仅要参与创作,还要代表一线从业者与资本抗争,争取合理的工资待遇。 手冢的低价模式直接导致动画师的劳动价值被贬低,这让宫崎骏深感愤怒。他曾公开批评手冢的作品,认为其悲观且缺乏深度,甚至感到“厌恶”。 宫崎骏对手冢的批判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指向其对行业的长远伤害。他认为,手冢接受低预算的做法设定了恶劣先例,导致动画沦为廉价商品,而非艺术表达。为此,他拒绝向“有限动画”妥协,辗转多家公司,最终于1985年创立吉卜力工作室,致力于“全动画”的制作。 吉卜力的作品,如千与千寻和风之谷,以精致画面和深刻主题,捍卫了动画的艺术荣光。手冢去世后,宫崎骏直言:“我不想谈论他的动画作品,他的主张全部都是错误的。” 四 尽管手冢治虫饱受批评,历史却选择了他。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动画行业在成本压力下进一步沿袭“有限动画”路径。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意优化,这一模式摆脱了早期的粗糙标签,缔造了日本2D动画的全球霸权。然而,许多从业者和爱好者仍怀念“全动画”的黄金时代,认为手冢的遗产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动画的普及,却也埋葬了精致工艺的可能性。
2025-03-28 18:19:24
2025-03-27 15:56:20
2025-03-27 11:33:10
2025-03-27 0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