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th史金霞

Ruth史金霞

一名華裔14歲少女因吸毒過量致死,上周四在素里舉行葬禮,面對女兒離世而痛不欲生的父母說,知悉女兒染上毒品後積極尋求幫助,但卑詩省衛生局的戒毒輔導員卻告知不能強迫孩子去戒毒,最終孩子失去生命。他們質問省府:14歲的未成年孩子,為何父母無權管轄她的吸毒問題? 100多名親友和社區人士出席了葬禮,悼念年輕生命的離世外,也呼籲政府不該繼續縱容毒品危機。 華裔少女E (基於隱私保護,僅以字母E代稱) 的父母接受記者訪問時說起了女兒染毒和抗毒的過程。母親稱,在加拿大出生的E非常單純開朗,但應該是在去年受同學朋友驅使,好奇心下嘗試了毒品。「春天時看牙醫的過程中,她告訴醫生和我們曾服用冰毒,當時她也有情緒焦慮的問題,這讓我們很擔心,我開始注意她的身心和學習情況,學校也有一個輔導員開始追蹤,我相信她當時並未上癮,也不斷要求希望能讓她進入強制戒毒的環境。」 母親說,到了 11 月,E 學校老師提醒他們,曾聽到 E 在學校問起哪裡可以取得芬太尼的事情,因此菲沙衛生局也開始介入,委派了一名戒毒師與 E 每周一次溝通。「戒毒師每次來家裡和女兒談話,卻都要我們父母迴避,說她已經年滿 13 歲了,需要尊重她的個人意願,父母不能干預強迫。每一次戒毒師和女兒的談話內容也不能向父母披露,總是簡短地說:『都很好。』,也不強制她去戒毒中心接受治療。」 母親哽咽著說:「有一次我跟女兒說好了,說服她一定要去戒毒,她點頭同意了。戒毒師來到家中時,我、爸爸、女兒和戒毒師 4 個人在客廳中,我對著女兒說:『你跟她說妳願意去戒毒』,女兒當場也說了,點頭願意去。但戒毒師仍請我們父母離開,說要聽聽她個人意見,談了 1 小時候出來,戒毒師卻說:『E不想去戒毒中心,她說不想在外面洗澡、不想在外面過夜。』」 父母稱:「她才 14 歲啊,當然對毒品的傷害認識不夠深,也對自己生活感到茫然,我們做為成熟的父母和戒毒師不就是應該幫助她選擇最好的道路嗎?怎麼可能因為她說不想去就不讓她去呢?為什麼不能多一點遊說和輔導,讓她願意去呢?」 1 月 26 日 E 在素里購物中心因吸毒過量被警察發現而送入醫院搶救。母親說:「警察很好,提醒我們孩子情況很危險,今天在鬼門關走了一回,被撿回一條命,也希望我們要求醫院讓她留院 72 小時,警察說讓他們也想辦法能不能去戒毒中心。」 可惜,素里醫院稱依孩子的情況不符合住院規定,所以還是讓他們帶回家了。孩子因為身體不適,接下來幾天並未上學。 1 月 30 日一大早,父母兩人又出去幫 E 找戒毒資源,回到家 10 點多到 E 房間,發現她臉色鐵青已昏迷,緊急送醫,從素里醫院再轉到兒童醫院,搶救 10 幾個小時候無果,E 最終在晚上離開人世。醫院證實她的死因是服用過量芬太尼。 母親泣訴:「是制度害死了她。如果她早一點能走進戒毒中心,她的還有大好人生。」 卑詩省議員庫納 (Steve Knooner)、前國會議員趙錦榮 (Kenny Chiu) 以及社區反毒活躍人士謝言信 (Sheldeom Starett) 和黃偉文 (Edward Wong) 等人都出席葬禮。 庫納批評省府的毒品非刑事化政策讓濫藥危機不斷惡化。「目前毒品政策創造了一種環境,好像吸毒是可以被允許的,也因此販賣毒品的人更肆無忌憚,這種有利毒品的文化需要改變。」 趙錦榮說華裔很容易有「家醜不外揚」的錯誤觀念,但這並非是 E 或是父母的錯,而是政府施政的問題。他感謝 E 父母勇敢站出來用自己的悲哀經歷喚醒更多人關注毒品傷害。「你們的勇氣,你們的發聲,使更多人凝聚在一起力促三級政府改變目前作法,要採取更有效措施來打擊毒品。我們需要更多戒毒治療,而不需要提供更多免費毒品。」 為 E 少女舉行禱告的溫哥華信友堂牧師洪宇健也說,毒品太氾濫了。「學校警察都說了,芬太尼很便宜,10元就能在街頭買到,甚至有人在學校附近兜售,很容易找到貨源。孩子很容易因為好奇或是同儕壓力下染上毒癮,如果我們不改變目前對毒品的輕忽政策和縱容態度,會有更多孩子受無辜傷害。」 列治文市議員區澤光則發聲明批評省府常喜歡說「安全供應」(safe supply)、「娛樂用途」,「毒品怎麼會有安全的呢?當供應的毒品被摻毒、當過量吸食奪走無數生命、當家庭陷入永恆的悲痛時,怎能說是安全?是娛樂用途?」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