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斯理
0 关注者
1小时前
群里出了一个大爆款呀 一周2000 粉,一天1000 粉……😆😆😆😆 把我吓到了 我的理解一天 100 就不错了,这哥们一天干到了 1000……🥶🥶🥶
古一
5小时前
在卫老师群里聊什么是网感有感,做个个人思考总结: 网感 = 感知热点 × 提炼反差 × 放大情绪 × 复盘训练 1/ 感知热点: 网感不是灵感,而是对网络“空气变化”的敏锐。 别人还在刷梗,你已经在想—— 这个话题三小时后会到哪,这个话题能带来多大流量。 2/ 提炼反差: 爆款从来不是平的。 “普通人做不普通事”、“熟悉的人设做陌生举动”—— 反差让内容在信息流里跳出来,让人一眼
Y11
6小时前
写博客与写小说:两种内容创作的本质与价值思考 在内容创作的世界里,博客和小说就像两条不同的路,各有风景,也各有挑战。 它们的核心区别,或许可以从“篇幅与连接”这两个关键词说起。 博客更像一张散落的拼图——每一篇文章短小精干,像一个个独立的观点或片段,读者读完一篇,可能因为内容吸引而继续浏览其他文章,但文章之间往往没有强关联。 这种“碎片化”的特性,让读者容易在一篇文章结束后离开,就像随手翻
9小时前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个人年收入的讨论,有人觉得这要么是为了吸引关注的噱头,要么是作者被某些夸大其词的“成功学”忽悠了。其实,这个问题或许没那么复杂。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年入3000万,他会把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和网友讨论自己的收入吗? 大概率不会。真正的商业逻辑里,公开具体数字往往需要非常谨慎的考量,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建立起一定事业基础的人来说。 他们更可能专注于如何让业务持续增长,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种现象,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 有一类内容总是重复出现:先是抛出一个惊人的营收数字,比如“三天内做到1万美元月收入”,然后得意洋洋地说这没费多少劲,全程却绝口不提具体做了什么产品,最后引导大家联系“详谈”。 这种套路在社交平台上太常见了。看似在分享成功经验,实则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产品细节、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