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与 becky 聊到她之前跑马拉松的体验,在一开始,她没有任何长跑经验,但在跑步的过程中,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在45分钟的界限之外可以轻松自如地维持跑步的状态,于是,她制订了45分钟的跑步门槛,以此为训练自己的方式。我说,我在「佛陀的启示」里看到同样的方法,释迦牟尼说理解不了「无我」人们关注虚妄的灵魂自我,还不如将自我定义为身体的组合更好。 我想,凡做一切事,想要做好,都必须追寻「忘我」的状态,将自己的身心集中在生活的当下,比如滑雪或冲浪,教练一定会告诉我们,在行动前转移视线,须「向运动的前方看」,人调用眼的触与受,才能产生心「往那边走」的意与行,产生正确的运动之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为何教练要让我们「向运动的方向看」但我们知道这是有效的让我们达到「忘我」的方法,我忽然想到,如果要精进世间所有事,都得找到一些方法实现「忘我」,最终理解「无我」。 运动尚且简单,因为运动依赖低级神经中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绕开大脑实现「忘我」,在更多事情上,「自我」的概念是许多人向更好更好的生活前进的绊脚石,因为更多的「自我」以及形成自我的经验,我们有时无法从自己得到勇气去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决策前的「忘我」是最难的。 这段对话后,我第一次意识到世间存在一些理论框架去系统性指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千年前的人类能思考到这种程度,着实让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