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政治犯:刘晓波」八年前的今天,2017年7月13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在中共当局的严密监禁下因肝癌病逝,终年61岁。他的逝世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一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刘晓波是吉林长春人,早年以文学评论和美学研究崭露头角。他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并一度赴海外担任访问学者。他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1989年。当时,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他,毅然决定提前回国,投身于当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学生运动。他与其他三位知识分子在广场上发起绝食,呼吁和平对话,被称为“天安门广场四君子”。 此后的二十年间,刘晓波成为了中国当代一位重要的思想者和异议人士。他持续写作,针砭时弊,并多次因此入狱。1995年,刘晓波被北京市公安局以“监视居住”的形式关押。1999年以“扰乱社会秩序”被处劳动教养三年。2009年,因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逮捕,并于同年12月25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 2010年,刘晓波获得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从获奖至辞世未能恢复完全人身自由的诺贝尔奖得主。颁奖典礼上,他的座位被空置出来,这一场景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画面。 2008年,刘晓波深度参与起草了《零八宪章》,这是一份旨在推动中国宪政改革的宣言。该宪章由三百多名中国各界人士首批签署,呼吁修改宪法、保障基本人权、建立分权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这份文件的发布,被认为是中国民间力量一次重要的集体发声。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刘晓波被确诊为肝癌晚期,随后获准保外就医,但始终处于中共当局严密的监控之下。其家属及国际社会曾多次呼吁允许他出国治疗,但未获批准。最终,这位毕生倡导和平与对话的知识分子,在禁锢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他的离去,被许多人视为一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