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省十周年時,写了一篇二十多万字的长文《海南十年反思》,针对海南建省十年的成败,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反思,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实的建议,现在回头看看,这些建议海南也采纳了不少。 十九、让城市崛起 县 市 合 并 在过去的十年里,无论是海南的“小政府”改革目标,还是培育经济增长级的发展战略,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要让“小政府”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小政府,要让海南的经济出现质的飞跃并不是没有一点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县市合并,即在尊重历史、地理的前提下,按照资源、经济、产业等优势和劣势互补的原则,将部分经济实力较弱的县市撤销,合并到其它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被撤销的县市改为镇一级建制。合并后,各市根据省政府机构设置和精干效能的原则来进行机构设置。进行这样的调整至少有以下几大好处: 一、精简了行政机构和人员,使海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政府。海南县一级机构改革过去并未真正进行,虽然省一级政府缩减了一些部门,但整体而言,海南的政府机构仍然十分的庞大,考虑到海南大多数县市人口并不多(有一半以上的县市人口只有20-40万,工农业总产值才几个亿。而在内地省份,一个县的人口一般都在60-100万),海南的政府不是小而是太大。如果进行县市合并(按照初步设想,合并后,海南只需保留7个市。海南的行政机构和人员将减掉2/3,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政府。 二、能较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海南的开发从无序走向有序。过去,各市县的干部为了做出成绩来(当然不排除其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愿望),往往不顾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资源、经济基础和能力),也不顾全省经济发展这个大局,盲目地搞开发,甚至出现了与兄弟市县分争项目,相互攀比的现象。至于什么规划、投资导向、产业结构比例等,根本没人去理会,似乎只要争取到项目,争取到投资者,经济就可以搞上去。分散布局必然造成基础设施的分散与低效率,造成自然资源、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环境也遭到极大的破坏,后患无穷。海南的生态不允许破坏,只有采取集中布局,集中治理的办法,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综合产出。实行县市合并后,原来19个县市只余下7个,哪些被撤销的县市已无可能再去参与这种游戏,合并后的7个市完全可以对辖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从而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三、有利于资金等各种经济资源的集中,大大促进海南的城市化进程。海南各市县原有的基础相当差,除海口外,其它城镇都不象那么回事:城市破旧不堪,没有几个象样的企业,很多县城无论从外表还是从经济实力都不如内地的一些乡镇。在这样的基础下,采用增长极的理论很不切实际。通过县市合并,今后用心培育7个中心城市就实际多了。合并后,7个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一般都能达到70-130万,市区人口发展到15-20万就很容易了。而15-20万的规模正是一般小城市应该具备的最低水平,否则,就算不上一个城市。如果让海南现有的县市自然发展,不通过县市合并这种人为的方式,海南的19个市县除海口、三亚外,其它市县(城镇)要在短期内发展到15-20万是不可能的。建省10年,由于办大特区,外部资金大举入岛,使海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这样,海南的城市,除海口外,并没有出现大的飞跃。这可以从下面的数字看出来:三亚市市区人口1987年为5.4万,1997年是8万,儋州市市区(那大)人口1987年为6.6万,1997年是9 万,东方市市区(八所镇)人口1987年为4.2万,1997年是6 万,琼海市市区(加积镇)人口4.59万,1997年是7 万。要知道,上面所列举的还是海南省内发展相对较快的几个县市。实行撤并后,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口、企业、机构、项目等将很自然地会向这7个城市集中,从而使这些城市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四、将形成海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刺激海南经济的发展。目前,海南省政府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希望能够改变经济不景气的现状,然而效果甚微,特别是房地产市场更成为压在政府身上的一个沉重负担。大家都知道,房地产(包括旅游开发)的问题一天不解决,海南的经济就难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县市撤并将为海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县市合并后,随着一些机构和人口的转移,必然会拉动被保留下来的几个市的房地产业。合并后,各市可以对现有的各类开发区特别是工业和旅游开发区进行清理压缩,在清理的过程中,可与开发商协商,将那些已卖给开发商的土地或落实的项目,属于清理范围或开发商没有能力开发的,可调换成新市区的土地或项目。由于机构和人员被大量精简了,很大一批过去用来发工资的钱,现在可以用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企业。实际上,既使政府不动员、不限制,除了7个中心城市外,投资者也不大可能再将资金投在这7个城市(指市区)之外的什么地方。总之,全省开发建设的战线将因此大大缩短,资金将得以相对集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