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污运动”中的荒唐事 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展之时,坊间流行一句顺口溜:精神污染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清污运动”中,理论和文艺界首当其冲。如何分清精神污染和美化生活,在80年代初期,并非小事。一些人借题发挥,精神污染的领域和范围在当时已经扩大到十分荒唐的地步,如:《马克思传》内页 因有马克思夫人燕妮袒露肩膀和颈胸的传统欧洲装束的照片,而被视作“黄色书籍”没收;《瞭望》周刊封面,因刊登获得世界冠军的女子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而被某些地方当作“黄色照片”加以收缴。有的地方查出一岁小孩不穿衣服的照片,也被定性为“淫秽照片”。 在“反异化”和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中,一些报刊发表文章指责商务印书馆在搞“精神污染”,甚至将当时青年的“思想混乱”归罪于读了西方译著。《读书》杂志也被批评宣传马列主义不足,甚至有停刊或改刊的说法,编辑承受了莫大压力。有人甚至要《读书》改变方针,办成辅导青年读书的杂志。据说,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为合并二为交出。包括范用、陈翰伯在内的几人轮流被谈话,他们一致据理抗辩,风波终于过去。 文革后的科幻文学方兴未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结果在“精神污染”运动中直接中枪,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批评科幻“散布怀疑和不信任,宣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门风声鹤唳,噤若寒蝉。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有一段时间,全国没有一篇科幻作品,果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虽然1980年代后期,新一代科幻作家开始成长,并时有佳作,但再也没有恢复到1978年的“举国繁荣”,直到今天。 “清污”波及到各领域,包括日常生活;揭发、批判不断升级,好象第二次“文革”开始了,引起了社会的混乱与不安。期间类似“文革”的荒唐事不断出现。例如北京市委大楼公然告示:男士大包头,女士披肩发,涂脂抹粉,佩戴首饰者,均不得进入大楼;北京市公安局下令禁止男女共同在公共游泳池内游泳;有些工人如此批判周扬:“共产党要‘四化’,周扬要‘一化’”。工厂门口有人站岗,对留长发、穿奇装异服的男女工人一律不准入内。甚至,有些地方组织工人纠察队日夜巡逻,在大街上见到有人穿喇叭裤,上去便剪…… 在经济领域,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商品经济就被当成了精神污染之一,南开大学教授就在《天津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经济理论界的精神污染。 “清污”奇文共赏 当时高压环境下,流行歌曲也被成为“靡靡之音”的“黄色歌曲”。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小册子,这本小书中有很多彪悍的观点。现摘录如下: 1、许多表现妇女失恋或被遗弃时哀怨悲苦情调的黄色歌曲,它们并不是出于对这些被凌辱的妇女的同情,也不是为了表现她们的不幸,而是为了她们要博取廉价的怜爱的需要。 2、音乐并不是和黄色的内容表现无关的东西,而是形成整首歌曲的黄色感染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3、黄色歌曲的特点是:音乐上,大量采用软化,动荡,带有诱惑性的节奏;旋律多采用叙述性与歌唱性相结合的写法;配写比较细致的伴奏。演唱上,大量采用轻声,口白式唱法;以其裹声;吐字的扁处理;大量使用滑音与装饰音;演唱中出现歌腔延迟和重音倒置。 4、《根》(高又泰唱)“要回去,回去生长的地方,去拯救,去拯救,去拯救根的灾难”这里“要回去”是回到哪里去?“根的灾难”含义是什么?如何“拯救”?……这首歌在伴奏中还用了象征出师开阵的鼓声。所有这一切,其用心不是很清楚么?……它为什么出版发行于一九七九年? 5、“流行音乐”是资本主义社会走下坡路时代的音乐现象,不能把我们的音乐和它相混在一起。 6、此类庸俗歌曲……对我国某些青年男女,实是色情引诱之声,精神麻痹之剂。 7、摇滚乐和酗酒,吸毒,斗殴,同性恋等等相伴而行。一场摇滚乐集会实际上就是一场疯狂的骚乱,有人甚至在其中丧生。……流行音乐发展到摇滚乐,实际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不治之症。 8、流行音乐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世界盛行,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决定的。 ---1983年:戛然而止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 作者:刘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