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前

城市和乡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是密度。 既是人口密度,也是资源密度,更是秩序密度,还有技术密度。 因此要完成城乡转换,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为了实现城市控制力的扩张,稀释掉对保持城乡差别最重要的“密度”。 在现实中,我们能看到,几乎所有城乡转换都是以“城市吸空乡村”的方式实现的。 而发展中 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往往伴随着超大城市的出现。 全球现存超大城市中的多数都在亚洲地区,其中大部分都在发展中国家,其真正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城市正是整个国家在文明模式转型进程中的“排头兵”,它们需要依靠提高人口密度、资源密度来迈过转型门槛,而它们要提高人口密度当然不能仅依靠原有的城市居民繁衍生育。 它们要吸纳农村人口。 农村人口也需要奔向愿意接纳他们,愿意向他们提供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提供的谋生岗位的城市,为了在城市中谋得三餐温饱他们不惜改变自己祖祖辈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且对城市居民并无怨言。 因为农村没有足够的田地给他们。 传统农业能向农民们提供的生存空间是有上限的。 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上之所以会发展出伤害链式的政治秩序和用于维护此种秩序的文化观念,正是因为这样的生存空间有限,因为资源不足会令至亲的夫妻父子之间也只能陷入零和博弈,只能为了争取活下去的机会互相残杀。 而城市,工业,现代科技,允许人们通过合作实现共赢,通过合作获得更多资源,拓展出更大生存空间。 于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为了通过更好的合作拓展出更大生存空间,人们发展出了产业链式的政治秩序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博爱等协助人们适应和维护城市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 城乡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抓住“密度”这个关键词,你就能看出,这是通过人口从低密度的生活场景迁徙到高密度的生活场景,从低密度的生产生活方式转换到高密度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的。 只是这“密度”不仅指人口密度。 也指资源密度,如财富密度、技术密度、秩序密度。 城乡转换,在人口层面,是以人们奔向更富裕的城市和地区,奔向工作机会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奔向科技更进步的城市和地区,涌入能让自己实现技能提升的学校,涌入能让自己获得技能提升和经验积累的行业,在代际传承中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往子女后辈身上“注入”更多知识的方式实现的。 在政治层面,则是通过以增加警力、完善法治的方式增强对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获得更高的秩序密度来实现的。 而且城市所需要的秩序,是更有质量的秩序,是不以抑制民间创造力为代价实现的秩序,是用来维护合作关系的秩序,是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合理化,从而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秩序。 城乡转换,就是事实上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和平的,持续的,在参与者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文明模式切换。它是以农村人口自愿的、主动的进入城市,并自愿的、主动的改变自己去适应城市环境的方式,通过改变人口完成的。 城市不需要主动向外扩张,它只要在那里,并保持自己的吸引力就可以了。 它自然而然就成了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据点,成了改造人口的文明孵化器。 所以一个真正懂得如何推进文明模式转换的人必须学会利用城市。 在整个文明模式转换的过程中,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必须得到重视,城乡区别必须得到重视,城市对乡村的“虹吸作用”必须不但不被削弱而且得到加强,但主导改革的政权手中有限的政治资源不能被摊薄到乡村地区,必须用于保持城市的“密度”。 想建立伤害链政权,你可以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想建立产业链国家,你则该反其道而行之,让城市抽空乡村。 以召唤农民工进城的方式,以这样把农村人变成城市人,把古代人变成现代人的方式,无痛地完成社会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城市不应主动扩张,但可在吸纳了大量人口后不断在边缘地带向外扩建。 始终保证城市的繁荣,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城市秩序的高品质,始终保持城市对人口的孵化作用,才能让城市成为社会转型的枢纽。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城市必须拥有相对于农村的自保之力,必须能抵御来自农村的伤害链势力可能的攻打、劫掠。 必须能制止农村伤害链主对进入城市的“逃奴”的追杀。 但又不能与农村处于敌对战争状态。 所以城市需要有自身的边界,在转型期间,在保持传统农业生活方式的农村地区还没有因城市的“抽空”而空洞化,而迎来旧式村落的消亡,变成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欧美式农场前,城市需要克制将农村地区纳入控制范围的冲动。 城市,需要让自己成为事实上的城邦。 在每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想促成社会转型最可行的方式都是让既存的超级城市成为类似城邦的存在。 让城市保持着自己的秩序密度,保持着自身的人口转化功能,直到城市的影响力自然占据整个地区的主导地位,直到旧秩序因被抽空自然消亡。 这才是促成文明转型最有效的阳谋。

相关新闻

关联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