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东方网·纵相
0 关注者
Colin Wu
9小时前
发现很多孩子,往往和父母中强势的一方,格外顺从(相似),或者格外叛逆(不同),蛮有趣的,做了点研究: 埃里克森把青春期定义为从“父母的孩子”变成“自己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会表现出两种典型但对立的倾向: 同化(Conformity):仍依附于父母或权威,照搬他们的价值观;对抗(Rebellion):通过拒绝、冲突、逆向选择来确立自我。 比如:“为了让爸妈开心,我只能听他们的。”(顺
大帅老猿
1天前
我之前没想过出国,即便天天下楼做核酸捅嗓子眼那段日子,我也没动过润的念头。我家娃上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寒假,我们带她到清迈上了个“冬”令营,在这里住了 1 个多月,期间结识了很多带娃在这里读书的家庭,我才意识到,原来不是只有在国内苦哈哈走应试教育这一条路。 冬令营结束,果断和领导商量,要不我们也带娃出来读书吧,一年都别在国内上了,虽然可能学习上规矩上不如在国内上学。但是娃和家长都是轻松快乐的,而且从
Y11
4天前
在日常的决策与认知中,我们其实常常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些心理学或社会学揭示的底层规律,就像在熟悉的路径中行走,却未必能看清脚下的基石。 这些规律并非简单的“错误”,更像是人类认知系统在漫长进化中形成的快捷键,让我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得以快速反应,但也因此可能忽略了事物的全貌。 简单化归因是最常见的认知捷径之一。 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为一件事找到一个明确的“元凶”或“功臣”:一次考试失利,可能归结为
Morris
你焦虑了一生,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预期性焦虑,意思是说我们的大脑特别喜欢提前预演那些还没发生的负面场景。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善脑中演。人们总喜欢提前焦虑,预设困难,为两2时后和8km以外的事情而担心。但其实很多害怕的是到最后并不会发生。生活的现象就是,你担心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已经发生的事情,99%都没你想象的那么
小径残雪
1周前
心理学和哲学毕业的学生们找工作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