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点,认为 Deepseek 并非是 “side project”,而是更像一个“Skunkworks” 式的团队”,意味着他们在公司内部的地位类似于一个相对独立、专门从事高风险或前沿研发的项目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副业”或“边缘项目”。
“臭鼬工厂”(Skunkworks)原本是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旗下一个高度机密、相对独立的研发部门,专门从事尖端或非常规
一种观点,认为 Deepseek 并非是 “side project”,而是更像一个“Skunkworks” 式的团队”,意味着他们在公司内部的地位类似于一个相对独立、专门从事高风险或前沿研发的项目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副业”或“边缘项目”。
“臭鼬工厂”(Skunkworks)原本是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旗下一个高度机密、相对独立的研发部门,专门从事尖端或非常规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后来,这个词逐渐成为一个通用术语,用来形容在大公司或组织内部设立的“小而精”、相对独立且自由度更高的创新团队。
下面的内容为原推翻译:
Deepseek 并不是什么“副业”。
但当员工说它是“副业”时,他们也并没有在撒谎。只不过他们所讲述的故事带有一种“神话塑造”的成分,类似硅谷常见的“我们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同时也要赚上数十亿美元”那种逻辑。
很明显,Deepseek 团队:
- 拥有远不止一万块 GPU(Scale AI 的 CEO 曾透露过可能多达五万块),
- 并且只从中国最顶尖的三所大学招募人才,几乎能和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公司抢人。
仅凭这两点就能看出,他们在商业上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功,也足够有名气,才可能获得如此多的资源。
在我看来,Deepseek 更像是一个“臭鼬工厂”(skunkworks)式的团队,也可能是由于其核心量化业务在监管上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才需要这样一个独立项目。就好比洛克希德·马丁为了对抗 SpaceX,成立了一个小型独立团队,因为主打火箭发射的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已经行不通了。
在中国,想要追踪成本本就很困难,因为地方政府通常会承担大量开销。举几个例子:
- 早期的比特币矿工能使用几乎免费的电,是因为地方政府在某些偏远地区建了电站却没有充分利用,而矿工只要把设备搬过去就能享受到几乎白送的电力;
- 阿里巴巴在早期,也有地方政府帮它把仓库建设成本挂到政府自己账上,等于帮助企业减轻了资产负担,这让阿里看起来极其轻资产、具有“软件企业”般的形象,一旦上市就更具吸引力。
因此,非常有可能大部分成本都被“安置”在核心业务之外的某个账目上,也许以某种数据中心建设补贴的形式存在。甚至除了创始人之外,没人完全清楚所有财务安排。有些协议可能只是“口头握手”,只靠声誉就能敲定,所以外界更是无从得知。
不过有几点是明确的:
- 这个模型确实非常出色,大约与 OpenAI 两个月前发布的版本相当;
- 但尚未公开的 OpenAI 和 Anthropic 新模型(很可能)更为先进;
- 研究方向仍主要由美国公司主导,Deepseek 的模型属于对 o1 版本的“快速跟进”;
- 他们的研发进度惊人,比想象中更早赶上;
- 他们并非抄袭或作弊,这不属于工业间谍行为,最多只能算逆向工程;
- 他们主要在本土培养人才,并不依赖美国培养的博士;
与美国公司相比,他们在知识产权许可、隐私、安全、乃至政治因素方面的束缚更少,遇到的法律诉讼和顾虑也更少,所以行动更为大胆;
- 关于“天安门事件”等敏感话题,他们似乎已经“跨过”了那个门槛:模型本身并不回避这些词汇,只是 Deepseek 的官网上可能不会显式呈现。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们能够在中国本土自己培养科研力量,而不依赖美国的博士生。这会极大地扩大他们的人才储备。
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