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辣椒RebelPepper
4天前
变态辣椒RebelPepper
1个月前
变态辣椒RebelPepper
3个月前
变态辣椒RebelPepper
3个月前
付费订阅解禁作品:五胡入华,民族交融大乱交? 对,这篇漫画就是这么成人向—— 最近,中共官方推出了一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系列讲座,其中第六讲的标题是: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讲的标题不仅在社媒上引发热议,也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不是因为讲了什么新史料,而是因为这标题太有画面感了,甚至有点色情。 “五胡乱华”这个词,过去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一个中共发明的概念。它当然是以“华”为本位的说法,但中共自己也沿用了这个提法几十年,从来没有问题。现在忽然改口叫“入华”,说是“民族交融”,还要变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起点”。 我并不打算为“乱”还是“入”争论正义。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个语言切换背后的政治需要与叙事便利,以及它所带来的副作用:荒谬感与情色感并存的文字景观。 请注意这几个词——“五胡入华”、“民族交融”、“共同体”。它们连在一起的时候,你很难不想到一出强制发声的情色大戏:五支话筒围着一个人,轮番上阵,她不只是发声,还得发自内心地高潮式发声。 我知道中共的宣传部门在写这些词的时候肯定没有这种联想。他们很严肃,很庄重,很政治正确。但也正因为他们太机械、太空洞、太无视语言本身的感性和多义,才会让这些词在公众眼中不小心滑进了情色语境。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写出一部“国家级成人教材”。 所以我决定照着他们的逻辑画一张封面——以日式情色片的形式,忠实再现这段宣传语的视觉隐喻。画面里的女主角手握麦克风,她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声”,也在“接受五胡的入华”。这张封面并不需要我加注太多立场,它只是帮忙把宣传语的画面感,具体地画了出来。 说到底,我并不是在指责什么历史评价,而是在提醒—— 当你对语言失去敬畏,只剩政治目的的时候,语言就会变成情色,就会变成我笔下的又一篇辛辣刺激的漫画。 每周我都会发布原创时政漫画及深度评论,付费读者将第一时间获得完整版本,也是在支持我这份独立创作之路持续下去。 您也可以通过 Buy Me a Coffee 直接支持我 谢谢您阅读到这里。 ——Rebel Pepper
变态辣椒RebelPepper
3个月前
变态辣椒RebelPepper
4个月前
从“战争狂”到“和平鸽”:欧美左翼的角色大挪移 如果你过去几年一直关注国际政治,你可能会对现在的欧美政坛感到困惑:过去那些高举“反战”旗帜的自由派,如今比任何人都要热衷战争,而那些曾被视为“战争鹰派”的保守派,现在却成了反战的主力军。 这就像一个素来倡导素食的名厨突然开始推广烤肉大餐,而原本的肉食狂热者却改信了素食主义。遥控器还在你手上,但频道早已乱成一团。 ⸻ 保守派:从“战争机器”到“理性鸽派” 欧美的保守派阵营什么时候成了和平主义者?原因很简单:战争赔钱,选民厌战,现实优先。    •   选民不想再为别人的战争买单。战争初期,欧美民众的同情心爆棚,但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数据,2024年支持继续援助乌克兰的比例已降至50%以下,尤其在保守派选民中,反对援乌的比例超过70%。    •   20年战争够了,历史教训太深刻。从伊拉克到阿富汗,欧美过去几十年投入了数万亿美元,最后换来的是什么?满地狼藉、政权更迭、无休止的难民潮。保守派已经意识到,战争不是欧美的责任,而是欧美的负担。    •   乌克兰不是北约,没人愿意为它开战。欧美国家已经为乌克兰提供了超过750亿美元的援助,但国会和欧洲议会如今对继续输血犹豫不决。保守派的逻辑很简单:自己的国家先过好日子,别再当冤大头。 保守派的反战,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变成和平主义者,而是因为他们学聪明了。 ⸻ 左翼自由派:从反战先锋到战争狂热 曾经高举反战旗帜的欧美左翼,如今却成了战争最坚定的支持者。为什么?    •   战争成了新的道德竞技场。过去左翼热衷于“人权”“环境”“移民”议题,但如今“支持乌克兰”成了新的政治正确——谁质疑战争,谁就是“独裁者的帮凶”。道德光环比理性思考更重要。    •   他们支持战争,但不想打仗。左翼知识分子、媒体精英、高收入自由派,他们在社交媒体上高喊“战斗到底”,但真正去战场上的,是乌克兰人。对他们来说,战争是一个“遥远的正义事业”,不会影响自己的安稳生活。    •   这不是第一次。过去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他们,如今全力支持乌克兰;曾经批判帝国主义的他们,现在全力推动对俄战争。他们的“反战”立场,从来都不是基于原则,而是基于政治利益。 左翼的战争狂热,本质上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战争正义,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新的“大义名分”,来维持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 最倒霉的:乌克兰 欧美政治光谱互换,乌克兰人却无法换台。    •   40万乌军已死伤,但战线仍在僵持,成了活生生的绞肉机。    •   欧美军援放缓,欧洲军火库存枯竭,乌克兰最终可能被迫接受更糟糕的谈判条件。    •   左翼的支持,不过是社交媒体上的口号。他们高喊“我们和你们站在一起”,但意思只是“一起发X”。 乌克兰人流血牺牲,欧美左派却只想赢得社交媒体上的一片喝彩。
变态辣椒RebelPepper
4个月前
Al Green:国会“挥杖英雄”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Al Green,德克萨斯州第九选区的民主党众议员,这两天可真是火了一把。2025年3月4日,他在国会怒斥川普,甚至被驱逐出场,那一幕“面向川普挥舞手杖”的画面,简直被一些中文用户奉为“挑战强权”的经典,称这个镜头足以载入史册。然而,我翻了翻他的“光辉事迹”,发现这位“英雄”背后,似乎藏着点让人皱眉头的故事。 1. 孔子学院的“铁杆推手” Al Green 和孔子学院的关系,那真是“亲密无间”。2013年8月10日,德克萨斯南方大学(TSU)孔子学院启动,他可是被官方记录为“促成此事的功臣”。不仅如此,他还大手一挥,给孔子学院颁了个“特别国会表彰证书”,甚至把2013年4月12日定为“孔子学院日”——这操作,堪称“文化大使”级别的热情。2014年,他还亲自带队,组了个商务教育代表团,跑到北京交通大学和孔子学院总部“朝圣”。 2. 美中关系“和平使者”? Al Green 对美中关系的热爱,那可是溢于言表。2018年4月6日,他在美中房地产论坛上深情表白:“美中关系不仅能带来商机,还能稳定全球!”2025年2月25日,他在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审查对抗中国的政策”时又发表了评论,可惜具体内容藏着掖着,没公开——估计又是些“和平共处”的老调重弹。更绝的是,2020年,有人当面指责他“出卖美国给中国”,他居然淡定回应:“对此你无能为力。” 3. 人权问题?“我选择沉默” 不过,当涉及到中国人权问题,比如维吾尔族、香港这些敏感话题,Al Green 的态度就一个字:静。他没参与过任何相关法案或决议,也没公开批评过中国政府的政策——当然,也没支持过。这沉默,简直比他的“挥杖抗议”还震撼。敢情他在国会挥舞手杖的勇气,到这些问题面前就自动清零了? 综上所述,Al Green 的这些“壮举”,恐怕早就让他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排行榜上稳坐一席之地了。挥手杖抗议川普?那只是表面功夫。推孔子学院、捧美中关系、避谈人权,这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下次再看到他在国会“英勇就义”的镜头,别急着鼓掌——毕竟,这位“英雄”的朋友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