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慎坤
7个月前
当年很多在北京的上班族迫于无奈,以为燕郊真是北京的后花园,以为京津冀一体化是大势所趋,特別是在北京无力置业的北漂们纷纷跑到燕郊安家置业,沒想到几十年过去了,北京和河北壁垒森严,每逢北京有事,从燕郊到北京如同上战场,对于上班族来说苦不堪言。今天收到朋友的信息,描述了燕郊通往北京之路的艰辛。 蔡老师好!我依然还居住在燕郊,每天往返北京,是典型的北京上班族,每天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进京检查站检查才能前往北京上班。以前检查站的检查并没有这么严格,通过检查站一般也就二十分钟,所以通勤时间还好(毕竟北京房价高企,燕郊尚能安身)。但是自2024国庆前后开始到现在检查站开始升级管控模式几乎每辆车都要查验车上所有人的身份证,即使通勤的城际大巴车也要求所有乘客下车,逐一查验身份证,而且私家车还要检查后备厢。这随之而来的是进京之路严重的拥堵和通勤时间的延长(三公里的进京路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通过)。         这个所谓的京津冀一体化已经烂尾了,自2014年习近平提出以来,给普通老百姓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口号喊的震天响,实质性的行动几乎没有(唯一有感受的地方是在河北可以用北京医保了),道路不通畅,谈何一体化。检查站是建设的越来越多,不管是骑摩托车、自行车、开车还是行走,统统需要刷身份证。真的是搞不明白,每天通过检查站的99.9%都是通勤族,难道不能优化一下措施,提高一下效率吗,大数据呢,信息化呢?只能用最笨、最蠢、最低级的方式去为难这些上班族,检查站的工作人员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检查,根本 不顾及上千辆车几万人一早上班通勤上班的紧迫度。这种状況能不能呼吁改善一下,谁能把北京这堵高墙推倒呢?
蔡慎坤
7个月前
美银指出,过去美国经济增长一直依靠不可持续的政府支持和保护主义政策。特朗普政府正尝试将美国经济增长从低效、靠债务驱动的政府增长模式,转向高效、自筹资金的私营部门增长模式。美银认为,这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过程。 为了“排毒”,美国经济正处于痛苦但必要的转型期:从过度依赖政府支出转向更具生产力的私营部门增长。美银在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了美国的改革动因:美国经济对政府的依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85%的就业增长来自政府,政府支出占GDP的三分之一,以及创纪录的6-7%预算赤字(不包括危机和战争时期)。 美银研究投资委员会负责人Jared Woodard在最新报告中揭露了过去几年美国经济表面繁荣的真相: “美国经济增长一直依靠不可持续的政府支持和保护主义政策。而特朗普在尝试将美国经济增长从低效、靠债务驱动的政府增长模式,转向高效、自筹资金的私营部门增长模式时,正面临着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政府主导型增长向私营部门的痛苦转型:美银数据显示,一年前,美国85%的就业市场增长来自政府以及依赖政府支出的部门,如医疗和教育。虽然这一数字现在已下降到70%,但仍处于不健康的高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政府支出占GDP的三分之一,创下了除战争或危机时期外的历史新高。这种增长是由6-7%的预算赤字支撑的,这在和平时期是异常危险的。 美银的分析认为,将美国经济从政府主导转向私营部门将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过程:“从大政府到自由市场的全球交接可能会充满风险,但考虑到庞大的赤字和债务负担,这种过渡似乎不可避免。” 而且,这种转变并非美国独有。根据美银报告,从公共部门到私营部门的转变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在日本,加速的企业改革(回购和资本支出)正在释放206万亿日元(占GDP的33%)来支持今年春季的股市反弹。 在德国,默茨总理准备放开债务刹车,为1万亿欧元的国防和基础设施支出提供资金。 在阿根廷,价值GDP 5%的财政削减已经平衡了预算,使通胀下降25个百分点,并推动股市上涨 痛苦但必要:市场经济重启的长期收益。 美银承认,私营部门就业增长加速、政府工作人员重新安置、企业利润广泛增长以及全球贸易找到新平衡可能需要时间,效果不会在一夜之间显现。这也与特朗普经济团队成员Howard Lutnick的观点一致,后者表示美国人可能要到2025年第四季度才能感受到特朗普经济政策的力量。 尽管短期内会有阵痛,但美银的结论仍然偏向乐观。分析师表示:“市场的经济重启可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大于风险,而维持以债务融资、低迷且狭窄的经济增长现状的风险则相当严重。”
蔡慎坤
7个月前
赵晓:也谈“美国不再善良,美国也就不再伟大” 最近,我读到清华孙立平老师的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据说是里根的一句话:“如果美国不再善良,美国也就不再伟大。” 我自己也曾引用过这句话,却从未仔细考证它的出处。 一番检索后才发现,这句话既没有确凿出现在里根的正式讲话或文稿里,也常被说成出自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但同样无法在原著中找到对应段落。实际上,最早频繁出现的英文版本是“America is great because she is good; if America ever ceases to be good, she will cease to be great.” 这是个被广泛“误传”但又颇能激发思考的表述。 尽管来源存疑,这句话背后的观点却让人无法忽视:“善良”(good)的确是“伟大”(great)的前提和基础。 在管理学界,吉姆·柯林斯曾著有《从优秀到卓越(From Good to Great)》,强调只有先达成“优秀(好)”,才能进一步迈向“卓越(伟大)”。 不过,这里所说的“善良”不仅是管理层面的“优秀”,还带有西方基督教传统中更深的属灵含义。 圣经中,耶稣曾说:“良善的只有一位”(太19:17),指出真善来自上帝(God is good),人本身皆是罪人,无法真正自给自足地“保持善良”。 也因此,可想而知,包括里根在内的美国的基督徒会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他们真实的意思其实是:若美国要真正“善良”,就离不开对上帝的敬畏与对绝对真善的追寻,也就是其清教徒精神与道德信仰的根基。 总有人将美国比喻为“山巅之城”(Shining City on a Hill),正体现出这种宗教-道德理想。总有人强调美国是“灯塔国”,其实离开了基督的真光,谈何灯塔? 换言之,即便“美国不再善良,美国也就不再伟大”是误传,这番呼吁与里根或托克维尔等思想家常常强调的主题依然契合:一旦美国抛弃了信仰基础、远离了上帝与绝对真善,她必然丧失了“善良”这一立国的灵魂,进而失去“伟大”的根基。 在里根的诸多演说中,他也屡次提及若美国忘记自己是“一国在上帝之下”(One Nation Under God),就会走向沉沦。这意思,和孙老师引用的“美国不再善良,美国也就不再伟大”,并无本质不同。 这一道理同样可放到当下美国社会的多元环境中去审视:如果仅凭“政治正确”或“身份政治”等来定义善恶,而缺乏对绝对真善的敬畏,那么美国最终难免迷失,导致“善良”日益流失,“伟大”也就无从谈起。 美国左右两派掐得厉害,但紧张与焦虑恰恰源于对“美国向何处去”的共同不安:左派担心社会正义的丧失,右派则忧虑离弃上帝与传统道德后的堕落与分裂。看似南辕北辙,实则都在呼唤“真善”的回归。 进一步联想到大洋此岸的中国:我们要的“伟大”如果只是“器物”层面的“硬实力”,或者只有徒具形式的“制度”,而没有同等深度的“善良”和“灵魂”,就只剩下外在的空壳而已。一个社会若不去坚守或重建精神信仰和道德根基,就无法真正巩固人性中的良善,只会陷入盲目的狂热与暴戾。经济数据再耀眼,制度包装再漂亮,精神层面孱弱,也难称“真正的伟大”。 因此,“美国不再善良,美国也就不再伟大”,其核心所指,乃是一份真切而深刻的提醒:美国若不能保守基督信仰,守住善良的源头,美国将不可能善良,也就难以延续其伟大。 同理,中国若不在灵魂与道德上扎根,建造“善良”的生命,也难以通向真正的“伟大”。 善良——或说对“至善”的追寻——才是任何民族实现真正崛起的基石,也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蔡慎坤
8个月前
蔡慎坤
8个月前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上把“战狼”架势再度升级,90分钟的记者会他回答了23个问题,取代了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会,面对美中关系和国际局势变化,中国的对外关系以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几乎无所不谈,他的嗓门比任何人都大,甚至盖过了习近平的声势,不光是对台湾和美国放狠话,还挑拨欧美关系,连日本也没放过,口气越来越强硬! 3月7号两会记者会上,王毅直接开炮说“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中国台湾省”这个词条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首位。王毅还撂下狠话:“台湾是中国的,谁也别想插手,搞‘台独’就是死路一条。” 对美国,他警告说:“美国应该复盘一下,你们从这些年的关税战、贸易战中得到了什么?贸易逆差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通胀是好转了,还是恶化了?民众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中美经贸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如果选择合作将实现互利共赢;如果一味施压,中国必将坚决反制。” 王毅在谈到科技创新时表示,哪里有封锁,哪里就有突围;哪里有打压,哪里就有创新;暴风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闹海”、“一飞冲天”的舞台。这些话成为中国媒体津津乐道的标題。 王毅还瞄准了紧张的欧美关系,说欧洲别老跟着美国跑,应该多跟中国合作,咱们才是稳定的战略伙伴。这摆明了是要挖墙脚,分化欧美曾经有过的同盟关系。 对日本他更不客气,直接警告日本别在台湾问题上瞎掺和,不然后果自负。王毅表示,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称台湾回归中国已经80年了,日本仍然有人不思反省,警告“与其鼓吹什么台湾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谨记藉由台湾生事就是给日本找事”。 王毅这次讲话显然是深谙习近平的心事,看着像是在外交上要放大招。实际上是虚张声势,转移国内社会经济以及党内对习近平不满的压力。由于中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越来越难,收入越来越少,老百姓连喊冤发牢骚都会受到恐吓,地方债如同炽烈的火山一样随时会爆发,习近平得靠这种民粹主义提振士气,硬话多说点,给老百姓打打鸡血。 对外由于美国刚对中国加完关税,中共得摆出不怕美国的架势,挑拨欧美关系是老套路了。中共知道美国跟欧洲不是铁板一块,贸易上、气候政策上和地緣政治上都有分歧,王毅趁机拉拢欧洲,削弱美国那边的阵营。对日本撂狠话,可能是因为日本最近跟美国走得近,还老在台湾问题上刷存在感,中共看着不爽,借机在两会上敲打敲打日本。 这架势,中共短时间内估计不会软下来。外交上,他们会继续“硬刚”,比如加大对台湾的军事施压,派军机军舰绕台转悠,逼着美国表态。跟美国打贸易战,他们也不怕,靠着中低端制造业的成本优势硬扛,甚至可能反制裁,卡美国稀土或者关键零部件。至于欧美关系,中共可能会使点软招,比如给欧洲抛点经济橄榄枝,签几个大单子,拉拢德国、法国这些国家。对日本只是嘴上骂得凶,但真动手还得掂量掂量。
蔡慎坤
8个月前
川普國會演講,邀請12位平民及其家屬到現場,接受所有議員歡呼與掌聲 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個故事。川普也以表彰這些人,來告訴全美國,我將如何以政策與行動,來應援每個受傷的美國公民 以下是12位美國人/家屬的背景故事 ================================== 📷1.拉肯·賴利的母親與妹妹 (Alison 和 Lauren Riley) 身份與背景:拉肯·賴利(Laken Riley)的家人,拉肯是一名22歲護理學生。 故事:拉肯在喬治亞大學校園跑步時,被一名非法移民幫派成員野蠻謀殺。兇手在拜登開放邊境政策下入境並被釋放。 川普以此案推動邊境安全政策,簽署《拉肯·賴利法案》,要求拘留威脅公共安全的非法移民,承諾永遠紀念拉肯。 川普:「這就是為什麼我簽署的第一項法案,要求拘留所有威脅公共安全的危險犯罪非法移民……美國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美麗的拉肯·霍普·賴利。」 📷 2.佩頓·麥克納布 (Peyton McNabb) 身份與背景:全明星高中運動員,曾是女子排球隊成員。 故事:三年前,佩頓在女子排球比賽中被一名跨性別男性選手殺球擊中面部,導致嚴重的創傷性腦損傷,右側部分癱瘓,運動生涯被迫終結。 提及意義:川普以此案例強調禁止男性參加女子體育比賽的政策,承諾學校若不將男性踢出女子隊將失去聯邦資金,凸顯性別政策對公平競賽與安全的影響。 川普:「從現在起,學校將把男性踢出女子團隊,否則他們將失去所有聯邦資金。」 📷3. 亞歷克西斯 (Alexis) 身份與背景:來自休斯頓的母親。 故事:她的12歲女兒喬斯琳(Josslynn)在便利店附近被兩名委內瑞拉非法移民綁架、侵犯並謀殺。兇手因上一屆政府的開放邊境政策入境。 川普以此案強化邊境執法承諾,當晚簽署命令,將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喬斯琳之名重新命名,因她熱愛動物,象徵對受害者的紀念。 川普:「我承諾我們會永遠記住你的女兒……我正式以你美麗女兒的愛的記憶重新命名了那個保護區。」 📷4. 史蒂芬妮·迪勒 (Stephanie Diller) 身份與背景:紐約警察喬納森·迪勒的遺孀,其夫有一歲兒子瑞安。 故事:一年前,31歲的喬納森在長島交通檢查中被一名有21次前科的兇犯槍殺,旁邊的同夥有14次前科,自稱「兇手」。川普參加了他的葬禮。 川普承諾讓瑞安知道父親是英雄,並以此推動對謀殺警察者實施強制死刑的法案,強調恢復法律與秩序。 川普說:「我們會確保瑞安知道他的父親是真正的英雄……我已經簽署命令要求對任何謀殺警察的人實施強制死刑。」 📷5.DJ丹尼爾 (DJ Daniel) 身份與背景:13歲男孩,夢想成為警察。 故事:2018年,DJ被診斷患有腦癌,醫生預估最多活五個月,但他存活六年多,多次被任命為榮譽執法人員,深受警察喜愛。 川普任命DJ為特勤局特工,實現其夢想,並以此支持警察與健康政策,提到癌症可能與化學暴露有關,呼籲調查。 川普說:「今晚我們要給你最大的榮譽……我請求新特勤局局長讓你成為特勤局特工。」 📷6. 傑夫·德納德 (Jeff Denard) 身份與背景:美國鋼鐵工人,來自阿拉巴馬州迪凱特。 故事:在同一家鋼廠工作27年,同時擔任當地志願消防隊隊長,為40多個寄養兒童提供愛心家庭。 提及意義:川普用傑夫的故事支持對外國鋁、銅、鋼和木材徵收25%關稅的政策,強調關稅不僅保護就業,更是保護美國靈魂,特別是鋼鐵產業的重要性。 川普說:「像傑夫這樣的故事提醒我們,關稅不僅僅是保護美國就業。它們是關於保護我們國家的靈魂。」 📷7. 海莉·弗格森 (Haley Ferguson) 身份與背景:年輕女性,第一夫人梅拉尼婭「未來寄養」計劃的受益者。 故事:即將完成教育成為教師,曾因同伴製作的非法深度偽造圖像成為受害者,參議院因此通過《移除法案》。 川普與第一夫人一同表彰海莉,強調保護個人隱私與打擊網路犯罪的政策,承諾簽署相關法案,並提及自己也常受線上偽造攻擊。 川普:「在她的幫助下,參議院剛剛通過了《移除法案》……我期待簽署該法案成為法律。我也會用這個法案保護自己。」 📷8.羅伯托·奧爾蒂斯 (Roberto Ortiz) 身份與背景:邊境巡邏員。 故事:一月份在里奧格蘭德附近巡邏時,羅伯托在危險中開火回擊,為搭檔爭取關鍵時間脫險,展現勇敢。 川普表彰羅伯托的英勇,強調邊境巡邏隊在打擊卡特爾與非法移民中的重要性,強化國家安全政策。 川普:「我們為你的巨大勇氣,為你在槍林彈雨中表現出的勇敢致敬……謝謝你,羅伯托。」 📷9. 珍妮瑞·利特爾約翰 (January Littlejohn) 身份與背景:一名母親,反對學校秘密改變孩子性別的倡導者。 故事:幾年前,珍妮瑞發現學校未經她同意,鼓勵女兒使用新名字與「他們/她們」代詞,推動性別轉換,認為這是對兒童的虐待。 川普以此支持禁止公立學校灌輸跨性別意識形態的政策,並切斷相關機構資金,強調保護兒童免受意識形態侵害。 川普:「像這樣的故事就是為什麼我簽署命令,禁止公立學校用跨性別意識形態灌輸我們的兒童。」 📷10. 傑森·哈特利 (Jason Hartley) 身份與背景:高中高年級學生,運動員,平均成績4.6。 故事:傑森的父親與曾祖父都是軍人,他小時候失去父親(洛杉磯副警長),夢想進入西點軍校延續家族遺志。 川普宣布傑森被西點軍校錄取,以此支持軍事重建與徵兵成功,強調美國精神的傳承。 川普:「我很高興通知你,你的申請已被接受……你將成為長灰線的一員。」 📷11. 馬克·福格爾與其母親 (Mark Fogel and His Mother) 身份與背景:馬克是一名歷史老師,其母95歲,來自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 故事:近四年前,馬克在俄羅斯被拘留,判刑多年,拜登政府未積極營救。川普上任22天後將其救回。 川普以此展示外交成果與對美國公民的承諾,特別提到巴特勒,因他曾在那遇襲,強化個人連結。 川普:「我向他95歲的母親承諾,我們會把她的男孩安全帶回家……他們今晚在這裡。」 📷12. 科里·康珀拉托的妻子海倫與女兒艾莉森、凱莉 (Corey Comperatore’s Wife Helen and Daughters Alison, Kayley) 身份與背景:科里是一名消防員、退伍軍人、基督徒,與妻子海倫育有兩女。 故事:在巴特勒集會中,科里為保護妻女用身體擋子彈犧牲,另兩人受傷但倖存。川普稱其為愛國者。 川普以此紀念科里的犧牲,認為自己被救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強調美國精神的無私奉獻。 川普:「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來救她們……我相信那天我的生命被救下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