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icon

新年开篇:感谢《纽约时报》对神韵持续的大力推广 年初岁末,总是比平时要忙碌,所以有时候回复和祝福新年的问候都很潦草。 但是再忙,那些真正需要感谢的人是不能错过的,否则不就是忘恩负义了吗? 那么年初,最要感谢的人是谁呢? 呃…,首推《纽约时报》以及那位华裔记者洪芊芊女士。 早上起来,看到纽约时报的一则中文推文,是“揭露”神韵艺术团的,其中有一句话非常逗,当然也是最关键的一句,原文这样说:“神韵通过从李洪志的追随者身上榨取大量志愿劳动,” 我觉得最逗,也最挑逗的就是这个词:“榨取”。 按照“榨取”的原意,按照“榨取”的基本规律,不应该是受害者自己站出来和神韵讨个说法吗?为啥这些被“榨取”的人毫无知觉,让纽约时报这样不辞辛劳的一遍又一遍提醒呢? 在这里我自首一下:我每年不但志愿劳动,而且近几年我还每年资助神韵在当地的演出。我喜欢,我高兴,我愿意,我觉得我花的钱中,那些赞助神韵的钱最有意义,能够帮助这样的演出发扬光大,我觉得非常荣幸,请问这算罪么? 纽约时报在这位华裔记者的努力下,反神韵已经反的神经质了,这位洪女士都有点像祥林嫂了。这位洪女士的几个X贴文全都是关于神韵的。我就是替这位洪女士惋惜:您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弄出了这个结果,这不是给您老爸丢人么? 要知道您父亲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当选了共党统战部领导下的欧美同学会的海外理事的哦,人家是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而且还兼职浙江大学的客座教授,虽然做为“历史学家”,人家剑走偏锋去研究中美关系,但好歹也被中共重视。您这个成果,好像赚不出自己的工资来喔,难怪纽约时报日子越来越艰难。 洪女士的报道看了半天,我读出了纽约时报对神韵报道的内涵和外延:当前神韵演出,已经今非昔比。在起步的时候,有深厚的支持者,帮助神韵推广,现在不但有深厚的根基,而且更有广泛的观众,所以神韵不但未来更有大放异彩,而且永远都有一群支持者做坚强后盾。 所以这个演出,有根基,有市场,有赞助者,有观众,有内涵,有生命力。更有纽约时报不断的加持,连广告都不需要再做了,所以这一波神韵巡演的风光,离不开纽约时报的奉献和自燃。所以,感谢纽约时报,祝纽约时报2025新年快乐,祝洪女士继续努力,赶超老爸,能早日入选欧美同学会的海外理事的候选名单。那样再报道神韵,相信广告效应更好。 当然在祝福之余,我再弱弱的提个建议:我知道做为记者,最希望自己的报道受关注。那样您不妨采访一下自己的老爸,他是怎么当选欧美同学会的海外理事的,在那个理事名单上,都是大咖云集,倒是洪朝辉的名字默默,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后面一定有些励志的故事。如果您把那些励志的故事写一下,在中美关系紧张的今天,这一定是一个大火的话题。说不定又有一个新的中共2025在美国政界的千人计划名单出来呢,今年是2025的第一天,这个话题多应景啊。 最后,感谢您对神韵的一路陪伴,因为神韵在未来的一路风光,离不开您与中共关系上的一路走光。

0/200

评论 0

暂无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