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徐克版《射雕》:后金庸时代,武侠精神过时了吗?】据央视新闻消息,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统计,截至1月29日19时,2025年春节大年初一票房已达17.01亿元,观影人次已达3306.78万,票房超过2021年春节大年初一,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纪录。其中,《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3.95亿元的票房排名第四。此前数据显示,该片是2025年春节档预售冠军。徐克对于金庸武侠小说的改编,在今天看来,有些出人意料,但又有一定的必然因素。作为主流观众的年轻人,已经集体走向了审美转向,金庸是前几代人的偶像,在他们眼里,已渐成高大但遥远的塑像。徐克再次拥抱金庸IP,是电影市场在困境里寻求突破的一个出口,他尝试用主流化、类型创新、流量明星等手段做加法,想要重新焕发金庸IP的生机,有顺理成章的成分,但必然也存在成功与风险并存的可能性。后金庸时代,徐克的改编能否带来新思考,取决于他对武侠精神的新旧理解能否实现统一与自洽。如果他对金庸武侠作品有了新的发现或者不一样的表达角度,就需在此前的认知基础上,给出诠释新创意产生的充足理由与扎实的落脚点,唯有当新旧两种理解产生良性反应,才有更大可能激活武侠精神在当下的闪光点。非金庸迷的年轻一代观众,对于武侠精神的了解,其实并未断代,只不过他们选择了新的作品载体,比如以“武侠小说”为标签的有声小说《雪中悍刀行》在某平台播放量为29.2亿次,这一数据已经远超金庸作品有声书的播放量。某种程度上,金庸所书写的“传统侠义观”,与新受众群喜欢的融合了魔幻、游戏、VR色彩的“爽感武侠”,有了不小的区别。在电影内核表达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仍然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主要的价值观体现,郭靖与黄蓉的爱情表达,郭靖与蒙古、大宋之间三方关系的处理,包括江湖恩怨所滋生出来的其他故事与人物等,都服务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内核。其实,从预售成绩到当前票房成绩,可以看到,市场与观众仍然给予武侠题材很高的期待与充足的空间,武侠精神天然所携带的一种利他精神与高洁品格,仍然会让年轻人在好奇之余也有追随、模仿的强烈意愿。这对于片方而言,创作挑战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市场机会——对于个体成长的关怀与共情,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等,还需要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诠释。金庸去世后,有声音说,“哪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明明是一个时代的开始”。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武侠精神不会过时,但却需要时时更新,除了不断探索武侠的新表达形式,也要努力寻找武侠精神落地的新土壤,唯有如此,武侠精神才能在一代代人的心中保持昂扬与旺盛。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59530071?serialId=f15d5dd2a2e7c7ebe16d4816e44deddc&showType=news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bWB26XsR#搜狐新闻
![](https://media.pullopen.xyz/media_attachments/files/113/915/423/076/454/450/small/11f06f711ae3665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