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Steel

Jack Steel

0 关注者

3天前

美国的“华人政治庇护”(政庇)产业链,近年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地下经济系统,涵盖中介、律师、教会、培训班、伪证制造等多个环节。虽然这是一个“灰色产业”,没有官方准确统计,但根据美国移民局、媒体调查、法庭案例及移民界普遍认知,可以大致描绘其规模、结构与影响力。 --- 一、整体市场规模(估算) 1. 年申请量 根据美国移民局(USCIS)和移民上诉法院(EOIR)的数据: 中国大陆出生者是美国政庇申请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2010年代后期,平均每年有8,000~13,000份中国出生者提交的庇护申请(affirmative + defensive)。 其中,大量由华人中介机构组织或协助撰写,不少涉及虚构案例(如宗教、法轮功、家庭教会、反共言论等)。 2. 经济估值(灰色链条) 一份庇护申请(含故事撰写、材料伪造、律师配套、教会出具证明等)常见收费为 US$10,000 ~ US$30,000。 有些“快速流程”提供“假培训、假受洗、假警告信”,额外收费更高。 保守估计每年产生的“政庇服务费”总额可能在 1亿到2亿美元之间,其中华人占主导份额。 --- 二、主要参与者与角色 类型功能收费范围 移民中介机构策划庇护故事,安排面谈培训,连接教会资源$5,000 – $15,000 庇护律师/律所准备法律文件、面谈陪同、上诉$5,000 – $10,000 华人教会/地下教会提供“受洗证明”、“牧师推荐信”、“信徒见证”有偿/自愿 培训班/口音教练模拟移民官问答、加强“受迫害演技”每次几百美元 伪证服务者制作“警告信”、“维权博客截屏”、“翻墙记录”数百到数千美元 --- 三、地区分布与热点城市 纽约法拉盛(Flushing):全美政庇生意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拥有大量政庇中介、伪造材料团体。 洛杉矶蒙特利公园(Monterey Park) 旧金山湾区 休斯顿华人区 达拉斯、亚特兰大等新兴移民城市 --- 四、特征与趋势 1. 宗教庇护泛滥 超过60%的庇护申请采用“宗教迫害”理由,尤以“基督教新教”最常见 形成“受洗培训 + 教会参加打卡 + 编故事”的产业闭环 2. 模板化故事泛滥 常见剧本包括: 曾在国内传教被拘留 被国安约谈 因微信群传播圣经被举报 因参加法轮功或民主活动被边控 3. 利用移民制度漏洞 Affirmative庇护流程缓慢,面谈等候可长达数年,可合法持EAD(工卡) 一旦面谈失败进入法庭程序,可继续延期,拖延数年不被驱逐 --- 五、美国政府应对措施 2018年起,特朗普政府推行“Last In First Out(LIFO)”政策,加快近期申请人的面谈。 加强“教会证明”审核标准,尤其是出具信件的真实性 增设“庇护欺诈办公室”调查协助提交虚假申请的律所与组织 纽约、新泽西、加州等地已有多个“庇护中介”被起诉或吊销执照 --- 六、社会与道德争议 对真正受迫害者造成“挤占资源”的伤害 华人社区内部对“合法漂白”的认知分裂:有人认为是“无奈自救”,也有人批评为“欺骗体制” 极个别庇护者成功获得身份后反向宣传中共,制造舆论矛盾 --- 七、结语与参考观点 虽然“华人政庇产业链”是灰色领域,但它反映出移民制度、身份焦虑、合法通道紧缩下的“田忌式生存策略”。它在经济规模上虽非数十亿美元量级,但对美国移民系统、公信力和华人社区形象影响深远。 今天下午澳洲时间,听高组长空间里加国布衣和美国的何西(美国政庇申请人)在为傅牧师洗地的感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