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点机构 武汉病毒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WIV)成立于1956年,最初是中国科学院(CAS)的微生物实验室,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成立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之一。25 1961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实验室升格为中南微生物研究所,1962年更名为中科院武汉微生物研究所。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病毒研究所脱离中科院,更名为湖北省微生物研究所。1978年6月,武汉病毒研究所回归中科院,更名为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方向也相应调整。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后,中共启动了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BSL4)的建设(在中国也称为P4实验室)。中科院与武汉市政府联合建设了武汉病毒研究所的BSL4实验室,采用了法国里昂BSL4实验室的技术和设备。中法两国建筑师和科学家共同设计了实验室,中国工人完成了实验室的建造以及主要设施和设备的安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实验室于2015年竣工。 武汉病毒研究所已成为国内的“卓越中心”,其研究的病原体范围广泛,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寨卡病毒、SARS病毒及其类似病毒,到尼帕病毒、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毒以及疟疾等各种虫媒病毒。其官方网站列出了65名内部学者,其中包括36名高级研究员、5名初级研究员和24名副研究员。其中,28名高级研究员、1名初级研究员和6名副研究员均具有海外教育、工作或学术访问经历。 武汉病毒研究所最著名的研究员或许是石正丽博士,他是一位在法国接受过培训、并享有国际声誉的蝙蝠冠状病毒专家,擅长生物工程和GoF研究。石正丽博士和几位国内外同事在《自然》和《病毒学档案》等顶尖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她的国际科研合作伙伴包括王林发博士(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Ralph Baric博士(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Jonna Mazet博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Peter Dazsak博士(生态健康联盟)。石正丽博士还与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同事周鹏博士密切合作。周教授曾是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教授的博士后研究员。他们的研究采用了新颖的方法,使蝙蝠冠状病毒无需中间哺乳动物宿主即可直接感染人类。例如,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可能起源于蝙蝠,然后通过其他哺乳动物(可能是猪或果子狸)感染人类。进一步的实验使这些研究人员能够使这种新的嵌合蝙蝠冠状病毒比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蝙蝠冠状病毒更具传播性。 武汉病毒研究所拥有处理物理生物材料的一系列“湿实验室”环境以及使用先进计算方法(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干实验室”环境。这种端到端的能力使武汉病毒研究所能够在病毒学领域的多个领域开展最先进的实验, 包括蝙蝠冠状病毒。 武汉病毒研究所此前承认设有军事管理部门(MMD)。这一安排引发了一些担忧,人们担心该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的研究可能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目前,武汉病毒研究所网站上已不再直接提及MMD,有关美国国务院此前官方访问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信息也已被删除。武汉病毒研究所还与武汉的其他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例如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大学(特别是医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分中心(CDC)。该分中心距离华南海鲜市场约200码(约180米)。根据中共的说法,该市场仍然是武汉COVID-19疫情的官方起源地。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HVRI)成立于1948年,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早一年。 哈尔滨动物病毒研究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获取各种可能对牲畜和/或人类致命的动物病毒(称为人畜共患病)信息的首选机构。哈尔滨动物病毒研究所在禽流感病毒(即H5N1和H7N9病毒)方面拥有国际公认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研究猪流感和其他感染其他动物物种的流感病毒。哈尔滨动物病毒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CAAS),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它已成为中国第二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BSL4)将于2018年建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位于北京的一家顶尖科研院所,负责国家农业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 该院拥有566名员工和76名高级研究人员,他们在中共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向国务院汇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规模庞大(约75万平方英尺),其中包括位于哈尔滨郊区的一个占地1650万平方英尺的实验动物养殖场。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目前正在开发一个占地近300万平方英尺的新址。鉴于此次扩建的规模,该研究所可能会招聘更多员工。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最著名的研究人员之一是陈华伦博士,他是一位杰出的兽医病毒学家,曾于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工作。 陈博士最近的研究重点是禽流感病毒。她的一些实验,尤其是在生物工程改造禽流感病毒方面的实验,引发了争议。2013年6月的一项颇具争议的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取H1N1(一种曾在2009年引发全球疫情的高毒力流感病毒)的完整基因,使H5N1禽流感病毒具备大流行潜能。陈教授在实验室中将H5N1和H1N1病毒的片段进行融合,开发出一种能够在哺乳动物之间通过空气传播的杂交病毒。这种嵌合体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日本全球传染病研究网络倡议(J-GRID)汇集了日本顶尖的病毒学家和其他相关专家。该倡议负责监督泰国、越南、赞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加纳、缅甸和中国的联合项目。参与的日本大学包括 大阪大学、长崎大学、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冈山大学、神户大学、东北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和新潟大学。 东京大学的J-GRID首席研究员负责中国合作项目,并与哈德逊研究所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东京大学团队是唯一一个与哈德逊研究所建立紧密科研合作关系的国际团队,其特点是在哈德逊研究所设有联合实验室。川冈义弘博士是该领导团队的成员之一,也是哈德逊研究所中日禽流感病毒联合研究小组的组长。虽然川冈义弘是日本人,但他是中国跨国病毒学研究网络的核心科学家。他还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并与荷兰禽流感专家GoF(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的Ron Fouchier博士和哈萨克斯坦兽医研究所的陈华兰博士)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 虽然Kawaoka与他在哈萨克斯坦兽医研究所的同事们专注于禽流感病毒研究,但他的研究领域也扩展到了COVID-19。在2020年7月的一项研究中,Kawaoka和他的国际团队评估了SARS-CoV-2分离株在叙利亚仓鼠体内的复制能力和致病机制。他们发现这些分离株在仓鼠肺部有效复制,并导致严重的病理性肺损伤,这些损伤与感染SARS-CoV-2的人肺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还发现,感染SARS-CoV-2的仓鼠会产生中和抗体反应,从而保护它们免受再次感染。此外,将恢复期血清被动移植给先前未感染的仓鼠,可有效抑制病毒在肺部的复制。Kawaoka 和他的同事声称,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这种“叙利亚仓鼠模型”有助于加深对 SARS-CoV-2 发病机制的理解,并有助于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测试。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与北京协和医学院 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CAMS-PUMC,通常简称 CAMS)运营着一个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基础设施,包括 BSL3/4 实验室、医院和教育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隶属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后者是国务院的内阁级执行部门,负责制定国家卫生政策。中国医学科学院下设 19 个研究所、6 所医院和 8 所学校。其专家团队由来自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的24名院士、1073名博士生导师和1437名硕士生导师组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下设6个学术部门,共有219名成员,均为顶尖科学家。院内设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自2019年以来,已有89个院外研究机构或单位与其他国内机构开展合作。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病毒学领域,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昆明)、动物实验科学研究所(北京)、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和克里斯托夫·梅里厄实验室(CML,北京动物实验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分支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北京动物实验科学研究所致力于高风险的使用动物模型(例如人源化小鼠、雪貂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病原体研究,以确定直接感染人类的途径。 最近,德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市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校(UTMB)的James LeDuc博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CAMS)之间合法获取的电子邮件通信显示,IMB设有一个BSL4实验室。该实验室似乎正在与UTMB开展联合高危病毒学研究,而该研究仅对少数中国科学家开放。45 此前,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只有两个BSL4实验室,一个位于武汉病毒研究所,另一个位于哈尔滨病毒研究所。 UTMB和CAMS之间的联络人是史培勇博士。石教授是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勒杜克团队的一名教员,他开展了操控 SARS-CoV-2 刺突蛋白的研究,使该病原体比自然传播的变异株更具传染性。46 这可能体现了他与昆明同行的共同兴趣。 石正丽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AMMS)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其他涉及病毒操控的传染病项目上进行了广泛合作,例如寨卡病毒嵌合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小鼠模型的寨卡病毒GoF研究。石正丽的主要合作者之一陈奇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主任。尽管存在这些稳固的联系,但中国监管机构突然将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UTMB)团队排除在他们参与开发的昆明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之外。 超山博士还同时在武汉病毒研究所和勒杜克在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团队任职。超山博士与石正丽等人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示了GoF的研究成果。在2020年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中,Chao、Shi及其同事对一株疫情前的亚洲寨卡病毒株(FSS13025,2010年在柬埔寨分离)进行了V473M基因替换。替换后的基因显著增强了新生小鼠的神经毒力,并在妊娠小鼠的胎盘和胎头中产生了更高的病毒载量。研究人员在食蟹猴的竞争实验中进一步研究了该E-V473M突变株。该突变增强了寨卡病毒在食蟹猴体内的生成能力,这清楚地证明了基于反向遗传学技术的GoF效应。 202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何玉先与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生命组学研究所和解放军军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的联合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描述了他们使用SARS-CoV-2进行连续传代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提高疫苗效力。连续传代包括不断筛选最具传染性的病毒株,分离它们,然后将它们组合并重新植入小鼠体内,以产生比自然界中发现的SARS-CoV-2病毒更具传染性、致死率和/或药物/疫苗耐药性的新病毒株。何玉贤的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大多来自公开由解放军管理的机构。 2021年10月,来自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开发了自己的合成SARS-CoV-2病毒,他们称之为“SARS-CoV-2-GFP复制子”。 他们宣称的逻辑是,对这种合成病毒进行实验将更全面地指导治疗方案。尽管他们的论文标题为“非传染性SARS-CoV-2复制子的构建及其在药物评估中的应用”,但他们指出,他们的合成病毒在实验过程中确实进行了复制。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生产的最有效的SARS-CoV-2疫苗均未通过合成病毒、连续传代或任何其他GoF技术开发。 鉴于目前疫苗对严重疾病发展的保护率,没有明确的民用科学理由来开发更多能够预防人工增强的SARS-CoV-2病毒的疫苗。中国医学科学院/CML的研究表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和北京生命组学研究所仍在使用武汉病毒研究所在蝙蝠冠状病毒研究中使用的GoF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也在对MERS进行GoF研究。在一项题为“恒河猴感染MERS冠状病毒建立MERS动物模型”的研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姚延锋、鲍琳琳、邓伟和秦川致力于探索猴模型是否适用于研究MERS感染的发病机制。研究团队从Ron Fouchier博士处获取了MERS病毒样本,并将其直接感染恒河猴的肺部,并观察其生理反应。研究人员报告称,受感染的恒河猴表现出疾病的临床症状、病毒复制、组织学病变以及中和抗体的产生。他们还证实,猴模型支持病毒生长,并表现出呼吸道和全身疾病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这些研究人员声称已在小鼠、雪貂和豚鼠模型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但决定不发表数据。 鲍琳琳博士尤其对这项MERS研究以及她对H7N9的多项研究以及其他关于禽流感病毒的GoF研究感到兴趣。鲍琳琳博士的部分GoF研究与Ron Fouchier的研究几乎完全相同,因为他们都设计了可通过飞沫在雪貂之间传播的禽流感病毒(H7N9和H5N1)。然而,尽管一些媒体和科学家批评了Fouchier的研究,导致其研究根据欧盟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法规定期停止,但鲍琳琳博士的研究仍在继续,没有明显的限制。中国医学科学院是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病毒学专业中心雄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际科学界尚未对其GoF研究进行任何关于潜在公共卫生风险与效益的有意义的审查。中国医学科学院成功地吸收了国际专业知识,以开发并投入运营位于昆明的BSL4实验室。该实验室现已能够独立开展高危病毒学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目前在实验室开发合成病毒(包括SARS-CoV-2病毒)以及改造自然界中发现的危险病原体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标志着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重大进展,即即使在无法获得足够的天然样本的情况下,也能为各种应用改造一系列病毒。获取样本不再是科学瓶颈,也不再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中国机构施加压力的手段。 军事医学科学院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已成为其可能是国内最多元化、国内自给自足的高危病毒学研究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已发展出广泛的内部能力、国内科学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与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及战略性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在众多分析师和其他负责机构的关注下,美国陆军医学科学院(AMMS)还与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UTMB)的勒杜克博士团队建立并保持了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AMMS与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苏州艾博健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ARCoV。临床试验的参与者来自云南省和广西省,以及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尼泊尔。ARCoV目前正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最初对mRNA疫苗持怀疑态度,中共也曾积极劝阻。 AMMS的一位解放军重要人物是陈薇少将,她是一位病毒学家、流行病学家,也是公认的生物防御和生物反恐专家。她出生于浙江内陆小城兰溪。陈薇曾就读于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后于1998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她被中共列为甲级人才,并继续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担任研究员。陈薇于1991年25岁时同时加入解放军和军事医学科学院,一些报道称她是被“特招”的。另一些报道称,她在从清华大学毕业前不久参观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一个实验室,并受到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使命和朝鲜战争时期历史的启发。2021年9月,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称,陈薇曾与邱祥国合作进行病毒研究。邱祥国是加拿大温尼伯国家微生物实验室(NML)疫苗和抗病毒部门的负责人,该实验室是加拿大唯一的生物安全四级(BSL4)实验室。邱和她的丈夫常克定于2021年1月被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NML)解雇。官员还撤销了邱和她部分学生的安全许可,警方于2019年7月将他们从实验室带走。 几个月前,邱曾将埃博拉病毒和亨尼巴病毒样本送往武汉病毒研究所(WIV),而NML的领导显然对此知情。 加拿大政府命令NML的科学家不得与媒体谈论邱和常的事,并最初起诉了下议院议长,以阻止有关这对夫妇被解雇的信息的披露。 2021年,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共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CMC JLSF,隶属于AMMS)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研究,描述了一项针对SARS-CoV-2病毒的高风险连续传代实验。参与这项研究的关键科学家之一是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为了进一步研究SARS-CoV-2在不同细胞上连续传代(一种明显的GoF技术)过程中的遗传易感性,该团队确定了9个对该病毒易感的细胞系(人类、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猪)。然后,他们用毒力递增的病毒变体对这些细胞系进行连续传代,并对其进行监测,以确定最具传播力的组合。目前,此类研究尚无可识别的民用生物医学应用。在这项连续传代实验过程中,SARS-CoV-2的病毒载量呈指数级增长,传播适应度也随之增强;从连续传代中获得的进化适应性驱动了这些变化。这些科学家指出,人类(包括肺、肝、结肠、喉和皮肤)、猴(肾脏)和猪(睾丸)组织对SARS-CoV-2最为敏感。科学家们在2021年这项研究中的关键“发现”是,SARS-CoV-2病毒在人类细胞系(本文中将其归类为Huh-7、Calu-3和Caco-2)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细胞(本文中将其归类为Vero E6)中复制效率最高,但在猪细胞中复制效率较低。他们将Vero E6细胞系适用于病毒扩增的具体验证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突破”。 研究人员还指出,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他们测试的所有蝙蝠细胞系均不支持SARS-CoV-2的复制。 这一发现似乎与他们论文引言中关于SARS-CoV-2源于自然并通过蝙蝠传播给人类的说法直接冲突。来自奥里萨邦大学的科学家f 香港也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于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观察到了病毒复制的缺失。 SARS-CoV-2 在蝙蝠细胞系中缺乏复制,也可能与中共官方的立场相矛盾,中共官方认为 SARS-CoV-2 和随后的 COVID-19 大流行是人畜共患疾病溢出事件的结果。既然 SARS-CoV-2 病毒实际上无法在蝙蝠细胞中复制,那么如何才能可靠地确定它在自然界中起源于蝙蝠?有趣的是,这种病毒在蝙蝠细胞中缺乏传播性的说法与其他顶尖研究人员的说法一致,他们认为该病毒的独特之处在于直接感染并在人类细胞之间传播,而不是其他动物物种。陈奇(军事医学科学院[AMMS]病毒学和微生物学研究所[IVM]所长)与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同行以及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的国际合作者在高危病原体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21年7月,陈奇及其同事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涉及故意感染人源化小鼠的嗅觉系统,以刺激病毒快速复制、大量细胞死亡和神经系统损伤。这项研究也没有可识别的民用生物医学应用。科学家们发现、表征和“优化”了这种新的人类疾病途径,为进一步专注于人脑的高危研究奠定了基础。由于SARS-CoV-2感染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尤其是肺部),这项特定的研究可能具有双重用途。本研究的一项关键发现是,感染SARS-CoV-2的人源化小鼠的嗅觉系统受损、免疫细胞功能下降以及嗅觉功能受损。作者指出,这些发现对人类健康具有直接影响。他们检测到了强劲的病毒复制和直接的抗病毒反应,这些反应仅在受感染的人源化小鼠的嗅觉系统中进行,而未在大脑的其他部位进行,从而通过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CE2) 人源化小鼠模型,确定了SARS-CoV-2在人类感染的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陈伟和陈琪都曾与世界上一些最危险的病原体合作,尽管他们的生物医学原理尚存争议。齐教授有更多公开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与德克萨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史培勇和朝山合作开展的,专注于 GoF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