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前

【评论| #老师指责拒报清北的学生自私 ,老师为何破防?】“白了头烙(落)下病,我们从未停止追求清北的脚步,但在填报志愿时,孩子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无奈、老师无语,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归化为零”,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老师因三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选择其他名校而解散班级微信群,网传聊天记录引发热议。7月7日晚,校方发布情况说明,称学校和涉事老师漆某某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争取他们的谅解。三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如何填报志愿,选择上哪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本来就是学生的自由,别说是学校和老师了,就算是家长,都得尊重孩子的选择,最多只能提供一些意见建议,不能越俎代庖,干涉孩子的自由。然而涉事老师却对高分学生填报志愿横加干涉,“威逼利诱”三位学生报考清北,痛斥他们的“忘恩负义”之举,把教育系统过度追求清北率的怪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公众面前。老师为何要苦口婆心劝学生报清北,不外乎是来自当下评价奖励体系的压力。清北录取率,往小了说,和老师的奖金、职称晋升息息相关,在很多地方,能带出清北生的班主任能得到几万的奖励;往大了说,学校能获得的财政拨款,外界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甚至招生,都和有没有清北生息息相关。在民间口碑里,能出清北生的学校和其他中学,不是一个档次。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老师为了学校和自己的利益,用尽各种手段,不惜让学生走冷门专业也要保住“清北率”,为此不惜牺牲学生的职业前景,这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在引发舆情后,瑞昌第一高中要求涉事老师跟学生道歉、作检讨,还表态以后会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不以任何方式干预学生填报志愿。学校的表态和老师的道歉,可能是真诚的,但是要破除“唯清北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光靠老师和学校知错就改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系统更深层次的改革。有研究显示,清北率和一本率是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分配资源时重点考虑的指标。这两个指标上的优异表现,能够带来地方中学次年生均教育经费的显著增加。学校尝到甜头后,又会把教育资源大幅度地向有冲击清北实力的学生倾斜,久而久之,高分学生就被异化成了学校冲击清北的工具。新闻中的漆老师指责三位学生时,提到学校花费100万来培养他们,也是一语道破了其中的残酷真相。瑞昌一中这所谓的“100万”到底花在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现实中很多学校为了培养清北生煞费苦心,分层教学、单独组班,小班化教学、名师授课,主打一个量大管饱。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完全被功利主义侵蚀,教育公平荡然无存。从学校的角度,为这些学生投入了额外的金钱和老师的时间、精力,这些学生却没有用报考清北来回馈,等于投资失败,可能影响接下来的招生以及争取政府教育资源。学校利益受损,作为班主任自然觉得万般委屈,这是他破防的现实原因。可是从学生的角度,抛开这几位高分考生不论,其他考生此刻是什么心情?如果学校真花了100万,这100万属于公共支出,有多少花在了普通考生身上?如果学校能多关心一下所有考生,而不是集中优质资源投入在少数人身上,是不是能改变更多人的命运?可见,这不是某个老师、甚至也不是某个学校的问题,而是基层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体系,存在很大程度的扭曲。让老师道歉,只不过是基于个案影响的危机公关,真正扭转这种畸形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再过分放大清北率的意义,才有可能让教育回归正常。 #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11778392_121899824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A9A2CF0n#搜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