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 shao

meng shao

0 关注者

1年前

误入软件开发十五年 卷完周报看了一眼日历:7 月 1 号,猛然想到今天就正式工作满十五年了,以后就可以说自己说软件开发从业经验超过15年了。回头想想也是挺折腾挺曲折的十五年,以前零散在朋友们的推文下评论过一些,今天也想努力回想整理一下,以后真的忘了,还能找到这里的回忆。 从大学开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四个城市,展开说说 👇 -- 重庆(05-09)-- 05 年 10 月从河北的农村老家来到重庆大学,那也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到了大学一切都是陌生的,因为截止日期晚上才报道,火车站接站和学校接待都撤了,好容易到了学校一路问到寝室,匆匆忙忙的开始了军训, 10 月份的重庆相比河北还是非常热,就这么又热又水土不服的开始了大学生活。 因为高中时对数学和物理很感兴趣(主要也是报考时真看不懂其他专业是啥),本科专业选择的是应用物理,进入学校从老师、辅导员和学长那了解到物理学是一个长线专业,本科就业比较难,需要读研读博才有更好的科研方向选择,但家庭条件不太好,弟弟在学美术,我还是想毕业后尽快工作有收入来支撑生活。 所以在大二开始就在尝试不同的兼职方式:家教、促销导购、商铺租赁、会议策划、外卖(那时还没有美团,联系几个味道做的不错的快餐店,往办公楼集中的地方推订餐),也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一路做下来,其实还是对家教更感兴趣,不过这很难成为工作方向。 到了大四上开始校招,尽量多去参加校招宣讲,记得美的、华为、中广核、碧桂园等等只要不限制专业的都去参加了,也拿到了碧桂园销售方向的三方协议。后来机缘巧合配同学去参加一个叫做 “INTASECT” 的对日外包软件公司的宣讲,真的只是想去听听,顺便蹭个饭。现场招聘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套题(数字和图形逻辑类),我也做了,当天收到面试电话。心里觉得很纳闷,当时对计算机是真的一窍不通,识别只会开机打字、玩红警的状态,什么计算机一级二级完全不了解。看看也不是坏事,也就去了,面试我的是这个公司的合伙人,他当时问了我一个问题,后来才知道那是冒泡排序,又问了一个路径规划问题。因为对计算机真的不懂,完全是往数学解题的方向在扯,当时他就说:同学你的数学应该不错,从你前面笔试题也能看出来,不过计算机你没学过,你愿意学吗?我们可以提供免费日语和计算机培训。那我当然愿意了,当场表态后直接签了三方协议。 后来毕业前到公司集中培训学习,论文和毕业仪式也伴随着培训过程急匆匆的结束,正式进入“职场”。 -- 成都(09-12)-- 在成都开始了工作,职场也比我想象的要友好,因为很多同届的应届伙伴,大家一起学习和工作,还是很有趣。对日外包的工作本身难度不高,只是对日语和严谨度要求比较高,几个月过后也就适应了,当时记得用的语言是 Cobol 和 C。后来又见到面试我的领导,也跟他谈起,为什么当时对一个完全不懂计算机编程的学生会通过面试呢?他表示自己也是做技术的,了解编程是可以快速入门上手的,但是做到深处,数学和逻辑能力就更关键了,他也看好我这个方面的表现。 后来因为这家公司日本业务合作的问题,我们很多应届生在一年后离开,但到现在都还是很感谢这位领导,他后来定居日本也没了联系,很感激他把我带到这个“陌生”但又陪伴我十几年的行业。 离开后去了一家四川电信的合作公司,做基站巡检类产品服务的公司,公司很小只有 20 来人。和严谨的日企完全不同的做事方式,需要直接对接电信客户、理解需求、开发测试交付、现场运维等等,工作倒也不难,因为人少所以也能接触到更多开发之外的事情,还能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产品形态(WPF、Silverlight、Android 等),也是这时开始接触到有界面的语言,当时真的好喜欢 Silverlight 的显示效果。 在成都三年后,当时国内的 Windows Phone 7 开始慢慢流行起来,自己因为做过 WPF、Silverlight,所以对 WP 编程不陌生,加上当时 Android 和 WP 系统效果的对比,WP 简直是碾压,所以就想找一个公司全职做 WP 开发。成都这样的机会比较少,就想到了去北京,一方面离家近,一方面机会选择多一些。 有了这个方向后,也比较顺利的找到了北京的 WP 工作,回到了北京。 -- 北京(12-17)-- 到了北京开始做 WP 开发工作,后来是 Windows 8\10 开发,12-14 年也是对我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几年,开始接触全新的 WP 系统,同时接触到很多同路的朋友,虽然现在大家都已经转去做其他方向了。也是从 14 年开始,因为做过一些 WP App,也写过一些博客、MSDN 问答等,成为了微软 MVP,现在还是很怀念那时的微软 MVP,大家都很有激情的分享技术和产品,参加线下 Tech Summit,每年还会组织很多次 MVP 聚会和一年一度的美国总部 MVP 峰会。真的是非常开心的做技术开发交流的几年。 到了 14 年当时微软对 WP 系统做了升级,直观感受上重视程度明显降低了,我的工作也受到了影响,不得不去了一家法国公司,做供应链决策分析系统的后台开发。说来惭愧,当时对这个行业和系统也是一无所知,但是公司总经理也是觉得我数学、逻辑和表达能力不错,作为中方开发和法国总部配合会比较顺利。进来后对业务理解也比较快,工作也算顺利,不过法国公司的节奏对当时我的年龄来说,实在太慢了,经常一周的工作可能前两天就做完了,后面三天零散的和法国同时有一些邮件沟通。过了不到一年,我就觉得这样下去好慌,不行,要换个发展更好、节奏更快的行业,于是就很快离开,加入了旷视科技。 其实当时对旷视科技做的人脸检测的行业也没什么概念,当时国内人脸检测技术也还没推广开,只是觉得这个方向很酷,面试中得到公司的清华学生比例非常高,公司环境也不错,面试同事也都很不错,就加入了。加入后也确实如所想,节奏很快、做的事情和之前很不一样、大家都很聪明,经常让你感觉到智商的碾压,在这里做事很有趣很开心,就这么过了接近两年。 因为那几年的北京雾霾还比较严重,我老婆到冬天呼吸道就经常不舒服,当时就想着换个南方的城市。联系了苏州微软的朋友,也基本通过了面试,想着去上海苏州一带实际感受一下,再谈 Offer。去的时候是冬天,长江流域的阴冷让我和老婆都不太适应,回来后就果断放弃了这个机会。 转而一个在深圳的微软的架构师朋友,因为在 MVP 活动认识,他也是当时微软 Startup 项目和初创公司沟通很多的角色。给我介绍了一个初创团队,做动画视频和在线设计工具,他们在招一个技术总监。到更理想环境的城市、做技术总监也可以学习到更多开发之外的东西,这两个点让我们决定搬到深圳,也就开始了后面 7 年深圳的生活。 -- 深圳(17-24)-- 到深圳这家初创公司,一下就工作了 6 年,也经历了这个公司从 A 轮到 C+ 的过程,同时也经历了😷的三年和国内资本的起起伏伏,当然主要还是公司自己的发展没想好,到时太依赖资本和太面向资本发展了。 就我的职位来说,从最初产品开发团队只有 7-8 个人,发展到后面最多时三个城市共 150 左右的团队,自己也学习了很多不同阶段不同规模团队的带领方式,也在不断接触资本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路演和演说技巧,也做产品运营有了一些认识。 在第 5 年开始,因为经营问题,公司开始了各种裁员和福利薪资的缩减,以及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恶心人的手段,当时就觉得在这个公司的路应该是到头了。 因为有股权和股东身份等问题,加上当时老板的核心管理团队都不太职业,离职折腾了挺长时间,anyway 算是顺利离职了。 很感谢微软的朋友把我带到深圳,也很感谢前公司的 CEO,能让我担任这个技术负责人角色,学习到很多,也了解了很多开发之外的事情,都是自己的收获。 在 SD 和 GPT-3.5 发布后,也开始关注生成式 AI 的方向,当时还信心满满的觉得可以几个人合作做一个小而美的 AI 公司,拿融资迅速启动迅速做大(现在想想这种NAIVE的想法脑子就是被门挤了),不过很现实的情况确实是完全拿不到融资,甚至没有能接近融资的机会。边学边做了几个月的 RAG 场景应用后,家庭还是出现一些负面的声音,因为没有收入,家人和我都开始焦虑,这样下去也确实看不到什么希望,就开始回到职场,接了当时离职前接触的 Offer,来到了现在的公司。 现在公司是做桌面激光硬件的,搭配硬件有设计和加工的工具、社区和商城。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对硬件开发一窍不通的我又是一次全新的学习过程,不过好在它们的设计工具我比较熟,社区和商城也都接触过,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能够把软件研发和硬件研发的节奏拉通,保证交付后能够不断发挥软件的价值。 工作之余,还是会非常关注生成式 AI 的发展和落地,有时间就去看看新的论文、开源项目和产品,也把自己觉得不错的内容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也让大家在忙碌中能快速发现自己喜欢的内容,再去看原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是真的很怀念十年前开始做微软 MVP 时分享的快乐。 -- 写在后面 -- 写完这几段再回头想,这十几年好像每进入一个行业,都是很陌生的,都是边学边做的,好像也没遇到真的不能解决的问题,也确实,咱也不是造火箭的。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感受就是:拥抱变化、敬畏但不畏惧新事物、保持心态开放、保持学习习惯就好。 之前零散给朋友们评论,也说要完整回忆分享一次,就写在上面吧,也可以当作是一次更完整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