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中国:不是在崛起,是在清仓! 一个供应链现场管理者的亲眼见证 这段时间,我反覆看了一部财经影片,主题是美国财政部长叶伦批评中国正在「输出通缩」,把中国的经济问题转嫁到全世界。 我点头如捣蒜,因为—这正是我在现场看到的真相。 中共不是在宣战,它是在清仓 中国这一波出口攻势,看起来像是一场经济战,但我更愿意称它为:最后的存货大拍卖。 你如果像我一样,长期观察亚洲制造业的前线,就会知道— 这根本不是什么扩张策略,而是一次国家级的出清行为。 中国不是要称霸世界,它只是想撑住自己那口气。 我亲眼看到: * 电动车补贴一路砸下去,价格杀到见骨; * 太阳能板倾销全世界,害得不少本地产业一夜崩盘; * 钢铁、水泥、五金、家电,什么都往外倒,能赔就赔; * 中国工厂大举移入东南亚,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身份洗产地,假装「非中国货」绕过美国封锁。 这不是自由市场的正常逻辑,这是我在制造业十几年来,第一次看到整个国家像一家爆仓企业在拼命出清库存。 💣 这不是正常的竞争,是一场败局中的挣扎 影片里提到的数据我都查过:中国五月出口成长仅 4.8%,但对美国的出口持续大减,新增贷款数字连两月低于去年,M2 虽然爆增,但资金几乎都流向政府,民间根本拿不到钱。 表面上货币充足,实际上经济已经窒息。 最重要的是:这不是靠市场力气拚出来的,而是靠补贴、靠掩盖、靠灌水硬撑。 但补贴是会用完的,产能是会爆的,信任是会崩的。 现在的中国,我只看到一个关键字:寒意。 🧪 「中国市场很大」这句话,是一种幻觉,也是一帖毒药 我真的听过太多次这句话,从官员到企业主,到媒体评论都在说: 「中国有14亿人口,只要能打进去……」 问题是,那根本不是一个你能「打进去」的市场。 你进去了,会发现那是个巨大的泥沼。 你投入研发,他抄你技术; 你投资品牌,他拆你产品; 然后他用五分之一的价格反卖给你市场; 你的法规保障?合约条款?通通是摆好看的。 最后的结果,是你被吃干抹净。 这不是交易,这是消化你、消灭你、替代你的过程。 📉 通缩、内卷、去信任化:中国经济的末路 我看见的中国经济,是这样的循环: 产能过剩 → 价格崩盘 → 企业倒闭 → 裁员失业 → 内需崩 → 政府补贴 → 更大产能 → 更惨价格 这不是成长,是反向熵增,是系统性的自我消耗。 而这些代价,正在转嫁到整个亚洲: 在泰国,我认识的几间本地企业,都被中国低价货逼得喘不过气,利润消失、研发冻结、甚至被迫转型成「中国代工厂的代工厂」。 这就是中国式经济殖民的现代形态: 它不需要武力,只要价格与产能,让你沦为它产业炼上的边缘零件。 🪓 但我也看见了:这场清仓战,快撑不住了 最近几个月,我看到一些微妙的变化: * 越来越多中国工厂倒闭 * 补贴发不出来 * 海外设厂计划延迟、甚至取消 * 中国企业开始变得「静悄悄」 我看过这样的画面,在企业垮台前的几个月,最安静、也最危险。 很多人还在疯狂抢单,但我想说: 现在比的,不是谁抢到最多中国订单, 而是谁能在这场崩溃风暴里站得住脚,不被卷走。 🎯 这支影片点出了关键—但现场看到的,更多 美国担心的不只是中国产品涌入,而是中国正把开发中国家的制造业「打烂、买断、控制」,变成它新的殖民地。 美国要做的,是封锁、转移、重建产业炼。 中国要做的,是清库存、抢定价、撑下去。 你问我现在的情势是什么? 我说:一场赌局的终局之战。 而我们这些还站在亚洲市场第一线的人,只能选择: 是继续被中国拖着走, 还是及早认清─这场清仓,撑不了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