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哈佛身份风暴下的中国学生 :22岁女生写退学信,哈佛不再是唯一梦想】在很多代中国学生心中,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哈佛大学如同一种文化象征,一直被视作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但现在,这里正陷入一场关于国际学生的身份风暴。打击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也是心理层面的。在信仰全球化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精英学生,他们中的一些如今也开始重新审视世界的样貌。一周前,他们还一度以为自己无法毕业。如今,站在哈佛古老的广场上,他们用掌声与欢呼回应最后一课。5月29日,哈佛大学第374届毕业典礼。校长刚一开口,就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他没有提及那场席卷整个春季的风暴,只是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正如它应有的模样。”那一刻,中国毕业生Sophia看到,大家纷纷起立,高举手中代表学院的信物:地球仪、书本。她的眼眶也湿了,内心真切感受到,自己属于一所仍愿意张开双臂的大学。但她也清楚,这份归属感有着现实的边界。“校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校欢迎我们,但这个国家不欢迎我们。”对国际学生来说,这场风波中的毕业典礼,正像过去一段时间的缩影:围墙之内,继续宣告着全球化的理想;围墙之外,关于“身份”的风波仍在激荡,成为必须直面的现实重负。在持续震荡的政策冲击下,许多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抉择:有人选择离开,有人开始筹划退路;尚未入学的新生也在重新审视:还要不要来哈佛?还要不要留学美国?动荡之中,一批年轻的精英正在重新凝视美国、全球与自我——他们关于未来的信念,正经历一场集体校准。“想到离谱,但没想到那么离谱”禁令下达那一刻,Sophia所在的哈佛中国学生群,一下都“炸了”。5月22日那天,她正在另一所大学参加朋友的毕业典礼,在群里看到消息,震惊到不敢相信,停下脚步,打开美国国土安全部官网,一个词一个词确认:全面终止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计划 (SEVP) 认证。这意味着哈佛大学不能再招收外国学生,现有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确实是真的。”她回忆那一刻的感受,“没有想到这么离谱。”焦虑迅速蔓延开来。有人已经买好回国度假的机票,看到禁令后连夜退掉。又比如有美媒报道,一位中国学生一直和ChatGPT对话到凌晨4点,借助AI预测事件走向,分析如何应对。然而,这场官司至今在继续,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终局。Sophia的焦虑也是持续的。申请博士原本就极耗费心力,不确定的未来又加剧了身体的紧张感。情绪难熬的时候,她也忍不住停下工作,找朋友抱怨:为什么倒霉的是我?为什么大环境这么差?Sophia说,中国学生通常不在群里讨论美国政治问题,“感觉很敏感”,“而且美国也开始抓社交媒体的审查”。她努力理解这些,也是希望能认识事情未来如何演变。离谱的禁令也许最终会折戟在法院。但她觉得,“这几年肯定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覆盖在现实世界上的纸膜被烧尽”对哈佛的攻击不是突然到访的,而像一张收拢的网,步步逼近这所大学的核心价值。在哈佛某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的软件工程师陈学秋回忆,4月14日,美国政府因哈佛明确拒绝一系列改革要求,冻结了超22亿美金联邦拨款。那之后,实验室的经费申请就变得困难,办公室也不再供应零食水果。也是在4月,学生们频繁收到哈佛大学国际办公室(HIO)的邮件,内容为近期有多少名哈佛学生被撤销签证。更让一些中国学生恐慌的是,移民局直接抓人遣返的消息。哈佛附近的塔夫茨大学,就有博士生因支持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在校外被移民局逮捕,后在法院介入下获得保释。风暴不仅冲击着现实,也震荡着人们的心理。一位肯尼迪学院的中国学生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自己的感受——那一刻,仿佛“覆盖在现实世界上的纸膜被烧尽”。Sophia比以往更强烈觉得,“科研也是分国界的”。她称之为一种“全球化信念的动摇”。那感觉就像,“小的时候以为世界很和平,没想到世界原来还在打仗”。她开始重新审视过往对世界的想象,觉得那些宏大的愿景或许只是幻影,走出象牙塔,世界并不以那种方式运转。也许认识这一点不是什么坏事。她想,自己变得务实了。她更清楚以后要做的研究了。不再有去非洲做一些什么的那种念头,而是“回归自己国家的课题”。她本就规划回国做学术。现在又多了一条理由,她笑着说,“想把我的知识奉献给自己的国家,而不是特朗普的国家。”“一些过往的美好东西被肉眼可见地摧毁”特朗普政府为什么如此针对哈佛?在官方声明里,特朗普政府列出了一系列原因。但一个普遍的分析是,冲突背后是两种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一边是保守主义政府,推进“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议题,另一边被视作“自由派大本营”,崇尚多元文化、向世界开放。对这所校园,特朗普去年底的当选就已经是一种沉重打击。哈佛教育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温可记得,那一周校园氛围都变得沉重,一位老师临时将课堂内容改成了“疗愈”,让大家坐在一起分享感受。她的许多美国同学哭了,甚至觉得没有办法待在美国,未来四年想出国乃至移民。尽管只是到美国第一年,但温可“半只脚踏进了美国人的圈子”,她说美国同学们的日常聚会中,人们也总在聊政治。大家痛心“一些过往的美好东西被肉眼可见地摧毁”,有人说起北加州的幼儿园老师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见到小朋友们不是搭房子而是搭墙。选择留下还是离开,中国精英学生通常考虑很多因素:收入、工作氛围、个人兴趣、家庭因素、工作签证等等。禁令出现后,有人发现自己的海外社交媒体,涌入许多询问是否需要结婚绿卡的中介。不止一位哈佛中国学生说,在不友好的政治环境中,身边有原来摇摆的同学现在选择了回国。“曾经坚固的道路不再清晰了”身份的风暴仍在蔓延。过去一个月时间,国际学生的签证政策已经变了好几次。在一个几百人的哈佛学生签证群里,中国学生们分享签证结果时精确到日期、领事馆乃至具体窗口。周宁一直在哈佛和另一所美国藤校间摇摆。后者学费低得多,专业的就业预期薪资更高,但“但哈佛毕竟是哈佛,title应该要高上不少”。纠结的她曾在社交媒体发帖问道,“哈佛这种title足以弥补专业本身的不足吗?”现在,到了必须做决定的时候。犹豫了十来天,她写了封近三百字的退学邮件。邮件里,她说进入哈佛曾是她的梦想,还曾幻想入学后的生活,然而,“担心能否顺利入境以及能够专注于学业”的现实大过了梦想。正在哈佛交换的北大本科生林萧,正面临着这样的多重选择:下学期还要不要去哈佛交换,未来还要不要申请美国的博士?她觉得,自己这届学生好像站在某条时代的分割线上。她刚上大学时,学术道路还如此清晰,学院里老师们的简历多是如此,去美国读博士,再回国任教。但最近回国和同学密集交流,她发现过去坚固的道路不再清晰了,选择留在国内申博的人比以往更多了。看着不断变化的形势,她还做不出决定,甚至考虑索性延毕一年,给自己更多时间选择。如果风险可控,她还是更偏向至少下学期接着去哈佛交换。毕竟她所在的学科,“美国还是断层领先”,何况她租好了房子,选好了课,那里还留着她的行李,包括那些没读完的书。 #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05231190_122310197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x66mujNk#搜狐新闻